秦淮区启蒙美术教育加盟(启邦美术教育加盟项目)
方继孝
陈梦家(1911—1966),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陈梦家的诗先学徐志摩,后学闻一多。他与闻一多先生相识于1927年的冬天,自此以后,陈梦家无论在创作新诗方面的成就,还是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方面的卓有建树,都与恩师闻一多先生的启蒙、引路、培养、提携有决定性的关联。本文选刊自方继孝新出版的《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三联书店出版社)一书。
闻一多先生
陈梦家(1911—1966)
一、新诗的导引者
陈梦家与闻先生的结缘,是由“诗”开始的。说起陈梦家对诗词歌赋的喜爱,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父亲陈金镛先生是一位爱国的基督教神职人员,母亲蔡灵恩亦出身于牧师家庭,粗通文字,懂罗马拼音,是一位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梦家自幼和家人一起准时做早晚祷告和礼拜,基督教赞美诗和对儿童宣讲的《圣经故事》,引起了他对诗歌的偏爱。1922年,梦家小学毕业后,并没有正规读完中学,正是这个时期,他有了写诗的冲动,开始写一些完全无格式的小诗。
1927年9月,闻先生受聘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主任,教授英美诗歌、戏剧、散文。这一年,陈梦家以同等学力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约在这年的冬天,与在该校任文学院院长的闻先生第一次相会,并很快成为闻先生的得意门生。陈梦家曾这样描绘闻先生:“身材宽阔而不很高,穿着深色的长袍,扎了裤脚,穿了一双北京的黑色老头乐棉鞋。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厚厚的嘴唇,衬着一副玳瑁边的眼镜,他给人的印象是浓重而又和蔼的。”从本年起,刚满16岁的陈梦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在写诗中开始以格律约束自己。不久之后,梦家翻看以前写的小诗,已完全不入眼了,于是全部销毁掉了。
闻先生在南京工作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闻一多先生发表了诗作《回来》、译作《白朗宁夫人的情诗》等作品。1928年1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闻一多先生自编的最后一部诗集《死水》,收入《红烛》以后所作的新诗28首。“《死水》最初刊载于1926年4月15日出版的《晨报副刊﹒诗镌》第三号。它是人们熟知的中国新诗三大流派(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之一的格律诗派‘乐意带着脚镣跳舞’的名作。它是作者目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段臭水沟的情景有感而作的。全诗以丑为美,喷发出对现实的黑暗世界的怒火,并给与无情嘲讽和沉重鞭挞!”(闻立树 闻立欣编撰《拍案颂》)《死水》极其鲜明和十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方面是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酷爱、自豪和骄傲;另一方面则是对祖国的动荡、贫困、落后的现实的痛心、悲愤和忧虑。作者的思想感情挣扎在现实矛盾的痛苦深渊之中,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贯穿于整部诗集。这部诗集“在思想深度、题材广度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影响着年轻诗人陈梦家,对于他后来的创作、学术和人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梦家(1911—1966)
而此时的陈梦家在闻先生悉心指点下,稳步踏入诗歌与戏剧创作之路。他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等几篇诗作,经闻先生修订并推荐,发表在刚刚创办的《新月》杂志上。不久,他还选编了一度影响颇广的《新月诗选》,已然成为新月派后期人群中的一员健将。
正当陈梦家陶醉于耕耘与收获之际,他的诗歌创作的引路人闻一多先生,则放下了他的外国文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对《诗经》《楚辞》《周易》《庄子》等四大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还综合运用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和现代的人类学、民俗学等,对中国上古神话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通过对唐诗和代表诗人的研究,陆续写出卓有见地的论文。1928年8月,闻先生在即将上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之际,他的第一篇研究中国古代作家的论文《杜甫》问世。闻先生在南京还对端午节的由来进行了考证,他推论出吃粽子的最早含义“在龙图腾祭的五月五日,上古吴越人(包括当时的南京人)将食物装入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到水里献给龙,一面自己吃,还敲着急鼓,划着龙形独木舟竞渡江河,以祈求龙图腾神的保佑。”大概从这个时候起,闻先生寻求到一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途径,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