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安全教育陶瓷壁画定做()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州窑红绿彩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历史的彩虹”再绽芳华
传承人刘宇手绘德州窑红绿彩瓷器
《风华绝代》红绿彩综合装饰雕塑作品
金釉红绿彩瓷作品《飞天》
□本报记者刘臻刘振兴孙耕本报通讯员杨玉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宋金时期,中国制瓷业名扬海外,德州窑红绿彩瓷器也在那时惊艳问世,凭借着鲜亮色彩和精湛技艺C位出道,被誉为“历史的彩虹”。
一件瓷器承载着千年文化,更承载着德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6年开始恢复德州红绿彩瓷器,至今已有16年。德州窑红绿彩曾应邀参加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因色彩对比强烈,明快鲜亮,风格豪放洒脱,技艺精湛,倍受关注。2020年,德州窑红绿彩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淬火
“矾红+大绿”变身精美彩瓷
《一路莲升》《盛世荷香》《风华绝代》……3月31日,在位于德城区的德州红绿彩陶瓷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瓷器熠熠生辉。
色彩对比强烈,明快鲜亮,是德州窑红绿彩瓷器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宇介绍:“红绿彩瓷器主色以红、绿为主,用色大胆,艳而不俗。它的出现,相当于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为之后的斗彩、五彩奠定了基础。”红绿彩是在1300摄氏度高温烧造而成的白胎上,用笔蘸取矾红、明绿、鹅黄等彩料勾画出纹饰,再入窑80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烧成。
“因为是二次烧制,所以要求画师具有非常精细的手工上色技艺。首先线条要流畅,其次色彩填涂要非常饱满均匀,尤其是绿色的深浅与填涂的薄厚关系密切,填得厚了容易开裂,填得薄了颜色偏浅。”刘宇说。
在博物馆的小工作室,刘宇展示了手绘技艺。只见她右手执笔,在如玉的白胎上认真描绘着红色的莲花。她告诉记者,从淘土炼泥到拉坯,从修坯、蘸釉到入窑,再到搓料、釉上彩绘……最终二次烧制成为真正的作品,体现出红绿彩制作技艺极强的专业性。其中,光在白胎上手绘就大约需要7天左右。
从毫不起眼的素瓶白胎到精美的瓷器,德州窑红绿彩在匠人们的手中历经“千锤百炼”,华丽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有的远渡重洋,作为国礼献给日本、俄罗斯等外国政要,有的变为日用器皿进入寻常百姓家。刘宇说,当一件完整作品烧制出来后,你就能真正体会红绿彩的魅力所在。
创新
融入现代元素千年技艺“出圈”
60厘米的瓷美人高挑纤细,穿着龙纹中式长裙,手姿优美,面目清秀……在德州红绿彩陶瓷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位置,瓷美人系列作品令人惊艳。
如今,德州的匠人们在守正中创新,融入国潮风、陶瓷雕塑、浮雕等多种元素,让红绿彩这门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再次“出圈”。
金釉系列是德州窑红绿彩匠人运用创新手法制作的代表作。“我们选用金色釉料烧制成金色瓷胎,在瓷器上绘制敦煌壁画‘飞天’的形象,既展现了敦煌壁画的历史厚重感,也让人眼前一亮。”刘宇说。
“我们还创作了一组山东历史文化名人的系列作品,如颜真卿、东方朔、孙伏伽、田雯等等,展示齐鲁文化风韵。”刘宇如是说。
传承
邀请名师传技组织少年研学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宋窑遗址和红绿彩文化传承。2006年起,我们主动担负起红绿彩文化的工艺恢复和传承的历史使命,经历了200多次试验,才烧制出色彩均匀饱满的红绿彩。”刘宇介绍。2020年,创建德州红绿彩陶瓷博物馆,旨在发扬和传承德州窑红绿彩传统技艺。
如今,德州窑红绿彩融合实用性与艺术性,广泛应用于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两大领域,多次亮相山东省文博会,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运作,在拉坯、修坯、彩绘、烧制等环节,带动了更多人就业。同时立足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创造了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德州窑红绿彩的总产值在两千万元左右,产品销往泰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
在德州红绿彩陶瓷博物馆的对面是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工作室,3名红绿彩工匠正在拉坯、修坯。刘宇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搭建了陶瓷研学体验平台,同时邀请名师名匠进行技术交流,组织青少年开展研学体验,提高红绿彩的社会知名度,使传统技艺红绿彩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