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大学心里健康教育活动有哪些(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活动)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态化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推进。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些本土化的理论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

1.顺应自然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理上形成了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以适应外界变化,并作出自我调适的能力,是维系健康的重要环节。养生指的是以生命运转的周期性特征为依据, 采取能够保护生命、促进健康、减少疾病、延长寿命的保健方式,我们所探究的养生理念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顺应自然是依据传统医学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念,从精神调养、体育锻炼、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方面进行调整,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倡传统的保健、健身运动,加大合理饮食的宣传力度及保证规律生活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如《灵枢·本神》中所说的:“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指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身心和谐的养生原则,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形神共养将形体、精神与心理活动联系起来,为心理学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提示具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形体活动缓解压力,如运动、劳动等。高校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素质拓展、春游、运动会、八段锦、太极拳等方式以达到身心共养的目的,我省某高校作为中医药院校,强调运用功法以调理生息,将八段锦、太极拳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既能锻炼体能,又能使经络通畅、百脉通调。正所谓形劳而不倦,体育运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帮助学生纾解自身压力,在身心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传统医学治则方法的应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指在治疗疾病时,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一点与心理学的治疗原则基本相符,通过询问病情或是心理调查的方式溯本求源,对因治疗。传统医学的治则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下面以“扶正祛邪”与“三因制宜”为例进行阐述:

1.扶正祛邪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对立统一的两种矛盾个体组成,如焦虑与镇定、恐慌与淡然、悲伤与开心,前者为消极心态,后者则为积极心态。处于矛盾对立的两种状态,一旦消极心态占了上风,则“正不胜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利用“积极心理学”将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可通过文化体育相关活动、学术交流等方式,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加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同时,还可以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心理学中积极的部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索方面,因人制宜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取决于个体的差异。以常见的心理疾病为例,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心情低落、少言喜静,传统医学认为是肝气郁滞,故临床治疗采取疏导通畅之法;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表现为紧张不安、极度恐惧,传统医学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故临床治疗采取安神之法。这种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以及心理状况的差异,制定适宜治法的原则,即为因人制宜的应用。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定适宜治法,江南地区“菜花黄,病人狂”的说法提示春季中期为心理疾病的易发期,北方为清明前后,传统医学认为,春季属木,对应五脏为肝,春季多风、肝风内动易扰乱心神,故出现精神失常。此外,秋冬交替之际也是心理疾病高发之时,秋季来临之后,“秋燥”使气温变得干燥,人的情绪容易出现急躁、易怒,因此要注意顺应“秋收冬藏”的养生方式,注意气温变化,收敛情绪,保持豁达心态。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制定适宜治法,生活在高压城市的学生由于面对的社会压力较大,更易患心理疾病,同时,他们面对压力的调节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出行旅游、极限运动等等,这种释放压力的方法叫做“发泄”,在发泄过后,又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