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学林轩教育机构联系方式(学林轩培训中心)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2020年,百岁郑敏在北京西郊手握金黄的稻穗。受访者供图今年1月3日清晨,诗人郑敏离世,享年102岁。“九叶派”最后一片叶子落地。诗人林莽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诗坛前辈是在2019年的秋天。那时郑敏已99岁,和以往相比消瘦了很多,但精神很好,仍

此外,郑敏也去旁听了不少其他学院老师的课。“西南联大各个系都是打通的,学生想听谁的课都可以。”章燕说,“有时候,郑敏就站在铁皮房子外面,透过一扇没玻璃的窗户,听其他院系的老师讲课。”

郑敏在多年后回忆,闻一多教《楚辞》,上课喜欢一边叼着烟斗,一边讲课,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沈从文教《中国小说史》,讲课字斟句酌,非常之慢,特别爱写黑板报。郑敏发现,沈从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有逻辑性,只需单纯记录下他的课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卞之琳刚访问完英国,诗人气质非常浓郁,上课带着江苏口音,让人不得不加倍集中注意力。冯至教《歌德》,喜欢穿着长衫,拿着一根手杖,在课堂上言谈真挚恳切,充满了未入世的青年人气质,却不爱和学生闲聊。

虽然每个老师的性格迥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老师仿佛是浸泡在学问里的,人和所学融为一体,就好像他的生命是这个问题的化身。

西南联大的诗歌创作空气非常浓郁,几乎云集了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各阶段的主要大诗人。李永毅说,“从写诗人的角度看,有冯至、卞之琳、闻一多这样的大诗人做老师,还有穆旦、王佐良、杜运燮这样的诗人同辈,是何其幸福!”

郑敏在大一读了很多新诗,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晚会》,发表在联大师生主编的昆明报纸副刊上。但她真正走近诗歌是因为冯至。

郑敏在自传中回忆,在大二上了冯至的《歌德》课,读了冯至翻译的里尔克《给一个年轻诗人的十封信》后,她开始对歌德和里尔克非常感兴趣,她开始喜欢智性多一些的诗歌。此外,她还大量阅读了20世纪初的英国意识流小说,开始在课余写一些白话诗。

大三的一次德文课后,郑敏将抄有她诗作的纸本递给冯至。第二天,冯至在课后站在微风中,将纸本还给郑敏,真诚地说:“这里面有诗,可以写下去,但这却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

联大的师生亦是友朋。有一段时间,郑敏经常跑到冯至先生家坐着,有时会请教冯至问题,有时只是听他和卞之琳等客人聊天,一言不发,冯至先生也不会赶她走。

毕业后,郑敏写了一首《西南联大颂》,将母校比作“唯一放射在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郑敏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受访者供图

“爱丽丝”的复苏

1943年,在冯至的推荐下,郑敏在《明日文艺》发表了九首作品,其中就包括后来改名为《金黄的稻束》的代表作。1948年冬,郑敏前往美国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其间,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集1942-1947》,由巴金亲自编辑出版。

由于家里的钱只够路费,郑敏不得不半工半读,度过了一段艰辛的时光。

在美国时,郑敏和一位叫童诗白的中国留学生一见如故。同在西南联大读书的经历和对音乐的共同爱好,让他们共同话题不断,很多观点都有高度默契。童诗白完成学业后,去纽约当了教授。他刚到纽约就给郑敏写了一纸“求婚信”,上面画了两副碗筷,中间的碟子里躺着一条鱼。于是,他俩在认识几个月后“闪婚”了。

郑敏(图左)和童诗白(图右)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在美国待了7年,郑敏完全没有了创作灵感,没有写出一首诗。“那里没有自己文化的根,她就压根儿产生不了写作的冲动。”章燕说。

1955年6月,郑敏和童诗白从旧金山乘船回国,分别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艺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作。1960年,郑敏被调到北京师范大学教书。

1979年,曹辛之写信把写新诗的几位诗人约到他在王府井的家中聚会。他说诗歌的春天到了,应该找回上世纪40年代他们发表过的新诗,出一本集子,让年轻人知道中国曾经有过这种诗。诗人们对此都充满了热情。这也是郑敏第一次见到唐祈、陈敬容和曹辛之几位诗友。

聚会完的当天晚上,郑敏仿佛又回到了诗的王国。“《诗啊,我又找到了你》突然连同它的题目、声调、感情、诗行完整地走入我的脑袋。”郑敏回家后很快将它记录下来。郑敏的“爱丽丝”苏醒了。

九片叶子

几位诗人第二次聚会时,王辛笛说:“我们是九个人,总不能称自己是九朵花吧,那我们就是九片叶子吧。”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诗集就叫《九叶集》,由曹辛之来设计封面。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