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长三角vs珠三角高等教育(长三角和珠三角教育水平)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自古以来,论地理位置、历史积淀、科教实力,商贾传统,长三角皆在珠三角之上,但是近几年风向好像变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向深圳、广州,珠三角,腾讯、华为、中兴、迈瑞医疗等高新企业纷纷落户深圳南山,无锡洗

长三角一直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尤其是浙江。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投入整体有限,产业升级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深圳的华强北,十几年前以山寨著称。而现在深圳的电子工业能力,已经到了全球都不可小觑的地步,这与深圳乃至珠三角融入全球体系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大量港资、外资、台资在珠三角的投资,珠三角工业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快速提升。

快速提升的工业能力促使珠三角成为电子、通信等新兴工业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区域,并反哺了中国本土新兴工业的崛起。

与珠三角不同,外资进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是上海,主打“买办”型商贸和服务业,这使得上海作为局部,在产业链上缺少像深圳那样的正向拉动力。

苏南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一些动作,比如中新工业园区、昆山的台资产业链等,但是苏州和深圳相比,没有发展出和加工贸易产业高度契合的本土电子产业链。

浙江方面,国资和外资力量都比较弱,本土民营经济更为强势,但是民营经济在稳定空间里产业升级的意愿不太强。

民营企业大都以传统行业起家,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壁垒不强,面对不断攀高的营商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陷入到二流产业的路径依赖。

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多新概念、新产品、新平台层出不穷,虽然区域信息差相较以前大大降低,但是企业本身如果没有创新意识,衰败也不仅仅是区域时间窗口的原因。

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间产业趋同率一度达70%,无锡、常州、嘉兴、宁波等地的主导产业大都雷同,影响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的发挥。

反之珠三角,以“三来一补”加工业起步,从电子电器、汽车、日用家电到家具、服装等,珠三角的产业覆盖范围比长三角更广,并且区域协同性更高。

长三角民营经济相对蓬勃的背后是日渐斗生的问题,也是与珠三角拉开差距的关键。

03、高度依赖门户上海,缺少多中心城市

与珠三角不同,长三角的发展高度依赖上海,缺乏多中心城市拉动地区发展。

目前,珠三角体系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的经济体量近似,在商贸物流、科技、金融等不同领域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都有较大影响力。

而长三角的门户城市只有一个,那就是上海。

杭州、南京、苏州和上海相比较,在城市功能和地位上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杭州虽然互联网和民营经济见长,但金融、交通、物流、高端专业服务等领域仍不完善,充当门户城市的功能,还相去甚远。

不仅如此,沪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广深,两者之间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所以杭州的崛起对上海百利而无一害。

上海与杭州缺乏竞争性的根本原因是,上海的经济体量和资源条件远优于杭州,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杭州不可能对上海形成整体性的挑战。

表面上看,广州与深圳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深圳相对地位的提升和广州相对下降,并不是广深竞争的结果,而是产业变迁导致的。

广州原来传统优势行业如快消、文化、传媒的主要外移方向是上海、北京,而不是深圳。

换句话说,广东与深圳是竞争中相对平等的关系。所以,深圳的快速崛起能够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深企腾讯能够在广州进行反哺布局。

长三角减少对上海的依赖,推进一体化进程,关键是要有广州之于深圳一样的城市存在,而这不光是城市规划的问题。

04、人才流向偏离长三角,更多流向北广深

新兴技术、高端制造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全国高校人才流动数据显示,最欢迎外来人才区域,长三角早已不是珠三角的对手。

以上海为例,上海对于本地毕业生的与外地毕业生落户的政策一直不一样,虽然近年来针对外来人才落户已经有了很多改善措施,但仍改变不了外地毕业生落沪难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倾斜下,上海用人单位在情感上保有“江浙沪毕业生优先”的惯性,对长三角整个地区产生了外溢效应。

与广东、深圳等珠三角区域相比,长三角用人单位对区域高校的青睐程度是最高的。固然有一些人故意这样安排,但是长期以往,对长三角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利,是极为不利的。

反之珠三角,虽然高等教育资源不如长三角,但一直是外地人才的高频去往地。以武汉大学为例,武大毕业生最主要的流向就是珠三角,深圳虽然没有本土的985大学,但它是中国绝大数985高校毕业生排名前三的就业目的地。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