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课标变动深圳(深圳义务教育改革)
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 殷涛
所有教改的“临门一脚”都在课堂上,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课堂教学面广量大,多年来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的方面是搅动了课改的一池春水,弊端在于广大教师无所适从,甚至管理者也跟着个人喜好拍脑袋,这一任校长学东家,换一任校长学西家,人为制造了乱象,折腾不止。
实际上,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修订在于:对于“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具体的指导。这样一来,就少了很多无谓的争论、低效的探索,有助于大家对照标准,心无旁骛于课堂这一最革命的领域。
这要求学校在教研层面,打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各地各校基础差异甚大,需要对标对表,进行分科落地。要明确:新旧课标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新课标体现了怎样的导向?
就本次新课标的教研,要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是“怎么教”:如何设置真实情境,如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如何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也就是崔允漷教授提到的“生活逻辑加学科逻辑”。
二是“用什么教”:教材不再是唯一范本,而只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研在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这一块大有可为,相信在此背景下,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成为必须,让世界成为课本也将成为可能。
三是“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对照“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对“教学深度与广度”提出细化的依据。
同时,联合教研将成为常态。以往单一学科教研不足以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跨学科联合教研,做好整体规划和分工协调,建设综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汪正贵 青岛中学校长
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到的两点,将驱动义务教育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其一是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整体的,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整体的。这要求我们在课程和教学中,将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知识尽可能联系起来,有条件地实施学科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设计和开展主题式教学;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把打碎的镜子重新拼接起来,让学生整体地感悟和认知世界;并且在整体的知识建构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出,各学科要设计不少于10%的跨学科的综合主题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是注重课程的实践性。
一切能力的形成必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我赞成新的课程方案中的一句话:“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从教走向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由“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让课堂与世界相连接,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陈文艳 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
于我而言,尤其关注的是优化课程设置。它对落实“五育”并举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强调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开始,完善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突出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这样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专科教学”,走向了多学科融合教学,这给学校在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具体化方向,回应的是一种现实所需,背后指向的是人的成长问题,聚焦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面对新课标,我们学校的老师既兴奋又有不小的压力。兴奋的是这样的变化强化了“如何教”的具体指导,帮助他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和重点,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以往繁重的机械性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不唯分数,不唯单项的考核指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
不小的压力是这样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还要“一专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