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在教育关系上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的教育关系)
第一,我非常认同教师这个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人性脆弱的深刻理解。困惑是人性脆弱的一种表现,与你们分享困惑可以让你们更加理解教师这个行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二,作为学生,你们很少有机会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虽然教育这类实践的很多标准是无法言明的,但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让它们尽可能地变得透明一些。
第三,我今天要分享的困惑,虽然来自教育研究生院这一特定的工作场景,但它们也可以迁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类似情境之中。虽然我分享的困惑都没有定论,但我仍旧希望它们能够对你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有所助益。
在我过去30多年做教师以及20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历中,有很多两难困境始终伴随着我,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三对关系:自由与规训、平等与差序、亲密与疏离。
首先,来看自由与规训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身成长的潜质和速度,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但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术守门人,肩负着传承学术传统、恪守做人做事标准的责任。
然而,有的同学入学时还混沌未开,缺乏研究能力。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是和风细雨般地调教,在润物细无声中施加影响;还是当头棒喝,耳提面命;抑或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待学生自己顿悟?
人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而教师教导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学生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开窍了,处在当下的教师该如何在放与收、催促与等待、自由与规训之间保持平衡?
作为教师,我们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一个权威的地位和可以“爱”学生的资格。但是,“爱”这个词语真是一个最具迷惑性的词语。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爱”到底是什么呢?
有研究者曾经对四千多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教师做过一次调查,发现8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但与此同时,却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并不“爱”他们。
如此大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很显然,那些自认为“爱”学生的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爱”?抑或他们所谓的“爱”,只不过是自己出于权威地位而对弱小者施予的一种“控制”而已。
教师需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以参照的稳定客体,用“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与学生相处,让学生在健康的人际互动中成长。
然而,当我自认为为学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时,当我为了学生的某些“反常行为”而寝食不安时,我是真心地为他们着想,将他们的“失误”看作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垫脚石,还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个人的意志,或是为了完成某种连我自己也不甚清楚的心愿?
其次,由于学生有不同的禀赋和专长,在与他们相处时,我还经常处于平等与差序的纠缠之中。
十多年前,我刚开始招收博士生,一位在跨国大公司任高管的年轻朋友就曾经提醒我:“对学生不要平均用力,有的学生今后有可能学有建树,同时能够继承你的衣钵,将学术思想传承下去;而有的学生是做不到的,对他们不必那么费神。”
然而,由于我自己的草根背景,我不可能心安理得地使用公司盛行的“丛林法则”。我采用的主要是扬长避短的策略,让那些更有学术“天赋”的学生多做课题研究和课程助教,而那些认真细心的学生可以多做行政事务。这么安排是“因材施教”,也使我的工作更有效率,但是否“公平”却常常让我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