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小学生生活的教育(日本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
“双减”改革2个月了,日本大概在40年前,也经历过类似“双减”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改善内卷的教育环境。但TA那次推行的“宽松教育”,最终走向了失败……
日本的那次失败的教育改革,跟我们此次的“双减”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此次的“双减”在政策实施和推行上,已经能看出吸取了一部分日本教改失败的经验,具体的在下文中我们会分析。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好好拆解一下日本曾经走过的教育路线。因为据说有日本网友评价我们的“双减”政策是“中国版宽松教育”,今天我们这篇就是想告诉那些日本网友,您多虑了,管好你自己吧!
1日本的“乱塾时代”像极了我们的补课班乱象在大正时代(1912-1926年),日本的初等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1920年时,初等教育六年制学校的净入学率已高达99.3%,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1945年二战之后,恢复期的日本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
此时“补习和助力升学”的学习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外培训机构,引起了广泛关注,194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社会教育法》,把校外教育明确归为社会教育,在法律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将处于并列发展的地位。
投资教育带来的回报是可观的,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并且此后连续20年保持每年10%左右的同比增长,1968年GDP总量跃升全球第二。
20世纪60年代开始婴儿潮来袭,人口激增,接受教育的人也就多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开始增加。
大家都意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想接受更好的教育,开始拼命读书,但好的读书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办呢?
于是“学习塾潮”出现了,激烈的教育竞争从大学入学考试开始,一直蔓延到了基础教育。
本文图片来源: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
为了让孩子能在升学考试中脱颖而出,众多家庭把大部分收入投资到学习塾上,1962年日本中学生入塾率已高达30.3%。
60年代末日本针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改革——加强课程与教材的科学性,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
这次教改的结果是,中小学里出现了大量的“掉队生”,校内跟不上的这批学生再一次推动了学习塾的发展浪潮,学习塾的数量继续增加,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乱塾时代”。
在升学压力的矛盾持续突出、校外培训机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应试教育、考试选拔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产生了强烈怀疑:
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这么苦?
2公立学校开始“宽松教育”私立和学习塾却大行其道为了缓解“乱塾现象”导致的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日本进行了一次“减负”。
1976年,日本对公立学校开始实施“宽松教育”,精选教育内容,给教育减负,旨在让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
- 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大约减少30%教学内容与课时。
- 全面贯彻“学校五日制”,原先私立和公立学校都是一周上6天课,现改为双休。
- 导入绝对评价制度,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评价学生,比如成绩以分布范围公布,不再以具体分数显示。
- 增加教学以外的“综合学习课程”,类似于社会实践课程,比如修学旅行、户外活动课……
- 公立中学按片区随机入学。
具体能有多“宽松”?圆周率背到3就可以了……
但这一系列的教改没有达到预期减负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基础教育虽然宽松了,但名校竞争仍然激烈啊!公立学校提供“宽松教育”,私立学校却不受控制,教育供给由公立向私立转移,而私立学校高昂的费用是多数普通家庭难以支撑的。
所以,日本的教改只改了公立,整改并没有涉及私立教育和一对一教育,改革的目标上就没有精准瞄准教育公平,最终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在公立或私立小学就读6年,学生之间的整体竞争力已经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