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孩子比较有未来(怎么教育孩子未来的发展)
要实现双向互通并不简单,但刘丽君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从不同中找相同点,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在学校里,首先被注意到的肯定是种种不同:
2019年至今,学校已经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外教,同时中教有海归的,有西安本地的,也有西安以外的。大家生活经历不同,价值观自然也不同,这也是学校多元文化的基础。
还有思维方式,中国的教育理念更为宽泛和概念化,而西方更为具体和明确。一次,有个G1的小朋友跟英语老师Carol说,自己努力把午餐里不太喜欢的蘑菇都吃完了。来自美国的Carol对她说:“谢谢你的努力。”而在传统的中国语境下,老师可能会笼统地夸孩子“你真棒”。
在这些不同之上,刘丽君倡导老师们去“寻找最大公约数”。如今也颇有成效:
还有最近频频被提及的“布鲁姆认知分类金字塔(Bloom's Taxonomy)”,以往中教的教学更多涉及下层的内容,外教更多涉及上层。不过,在找到“最大公约数”之后,中外教也在相互学习和启发中改进自己的教学。
刘丽君说:“他文化是一面镜子。”
在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具有跨文化意识——能够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能够跳出自身文化身份,去思考其他可能。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80%都来自海外市场,即便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化的潮流也不会停下。所以,孩子们未来的舞台不仅仅是国内,更是国际。一个具有跨文化意识的人必然在国际舞台上更具优势。
高标准、严要求的课堂
让孩子成为学术佼佼者
有了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将头脑知识、心灵知识、实践知识落地于日常,一直是西安德闳一丝不苟在做的事。学校也秉持着“学生为先,全人教育”的理念,让孩子从身体、情感、知性和社交等不同角度全面发展。
不过坊间对全人教育总有种印象,觉得它和学术,也就是头脑知识,更直白点说就是分数,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对此,刘丽君也用一句话道破了玄机:“没有全人教育的学术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学术的全人教育是残缺的。”在她看来,全人教育发展的这些方面,其实都对孩子的学术有促进作用。
这课程方面,西安德闳就颇下了一番苦功。德闳学术总监Vicky Lu女士告诉外滩君,在中外教育专家共同开发下,德闳学校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环节组成:
其中,以中文授课(CML)的科目,结合了中国教育精髓,帮助孩子不仅母语水平高,还能扎实掌握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