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峰《重新发现教育》读后感()
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的画面,让“航天”这个相对抽象的名词以直观鲜活的冲击力进入普通中国老百姓的视野。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朱平平被点燃了,透过“杨利伟事件”,他看到了把“航天”作为人生选择的一个新可能。
四年后,朱平平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在朱平平入职后的第二个月,一项重要研究任务展开了。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 朱平平:我刚参加长三甲系列型号的时候,面临着咱们的嫦娥任务,如果说面临特别的情况,需要推迟一天发射的时候,怎么去让它推迟24小时发射,这样一个课题。
如果能保证遇到紧急情况时推迟发射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任务的成功率。但长三甲系列火箭使用的是低温液氢和液氧推进剂,推迟24小时,怎样保证推进剂在不断蒸发的情况下,各系统依然正常运转?这块难啃的骨头由新员工朱平平牵头研究。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 朱平平:如果说难度5个等级的话,我觉得应该是4.9,对我来说难度很大了,是有点发虚,但是我不怕。因为航天的一大特色或者它的好处就在于有一大帮子人,大家一起来干同样一个目标的事情,无形之中给我们这样一种自信,我需要去找什么样的支撑,找什么样的资源。
一年后,项目研发成功。在火箭发射场,年轻的朱平平又被推到了火箭动力系统最高指挥官的位置。他在极度紧张中盯着火箭升空,随后,又被极度的喜悦和自豪感冲击。
在航天领域,年轻人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背后,是强大的导师团队和丰富的技术资源。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 牟宇:我们其实更多的是强调这种技术的民主性,就是说我们不为论资排辈,我们的培养也强调一种在实践中去锻炼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我们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空间,但是背后可能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团队对这些工作的把关,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传承。
在黄震带领的载人航天器总体设计师团队中,航天领域一脉相承的新人培养机制同样在年轻人身上发挥着作用。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黄震:就像当年我们的领导把我扔到一线一样,我也是把我们的员工扔到一线去,但是挑什么样的员工,具体是挑哪一位青年的骨干去承担相应的职务,这个地方还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和讲究的。每个人性格不一样的时候,他对他自己发展的途径、脉络和想法都会略有区别,所以根据他这些区别,也会帮助他给他一些指导的建议,看怎么样对他的发展会更好。
今年30岁的陈瑞勋在黄震团队里是资历最老的年轻人,24岁时就被黄震扔到发射场历练,现在,他已经负责登月任务中某型号的电总体的设计,相比于当下载人飞船的电器系统,他们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挑战呈倍数升级。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主管设计师 陈瑞勋:类比如咱们的手机,以前可能咱们的手机从最早的几十年前的大哥大的时代,非常大,非常重,到现在咱们要瞄着以后的电子设备要更加的轻小型化,把很多的内部的处理要做一些集成,利用咱们高性能计算的能力,去实现一台电子设备,能把我整器、整船的各分系统的控制、计算,数据的接收处理,实现相同功能的情况下,重量能降低30%到40%。
无论是新一代飞船研发团队,还是新一代火箭研发团队,随着中国航天由大变强、从“跟跑”到“领跑”趋势的到来,这些年轻航天人面临着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 黄震:我们现在所做的新一代飞船,我们没有任何的蓝本,我们要做载人的登月,那这件事情就必然要求我们创新创造,没有前人的路可以延续,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路,所以这是一个大的命题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