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育出来的学霸儿子(学霸母亲的教育)
前有教授爸爸抱怨孩子太笨,后有博士妈妈因为辅导作业被气哭。所谓“高知”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似乎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一些学历不高的家庭,却养育出了学霸孩子。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家庭,家里兄妹两个都是中专毕业,都从老家到上海打工,并结婚生了二孩。因为经济不宽裕,兄妹俩干脆一起凑钱买了一套一楼的三室大房子,把父母也接过来帮忙,这样的一家10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4个孩子里,最大的哥哥小时候在上海上幼儿园和小学,后来因为户口问题,回老家上的初中,又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最小的孩子刚进幼儿园,虽然是男孩却语言能力超强,聪明极了;其余两位姐妹在上海读小学,成绩也都非常优秀,妥妥的学霸。
这一家人,如果从长辈、父母的角度看,没什么所谓“读书基因”,但是孩子个个优秀。
这可不是基因突变或者偶然因素,而是这一家人在无意之中,做对了三件事儿,充分的发展了孩子们的智力、情商,让他们真正在学业竞争中“赢在起点”。
1、丰富的语言刺激这家人的几个孩子,说话都很早,特别是最小的弟弟,不到一岁已经开始说短句子了。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成长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
婴儿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而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资源。
在《父母的语言》中,达娜·萨斯金德博士跟踪研究那些因为听力障碍而安装人工耳蜗的孩子,虽然安装人工耳蜗的年龄相近,有些孩子长大后智力发展非常正常,有些孩子却智力低下,只能去特殊学校。
这两类孩子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他们是成长在“语言丰富”的环境,还是“少语言”环境。
不同家庭中,婴儿在三岁前听到的词汇量差距达到3000万个(英语),这会极大的影响孩子在数学、读写、情商、自控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会因为儿时的语言刺激水平不同,而产生显著的“成绩差距”。
在前面提到的家庭中,一家十口人住在一个大房子里,婴儿每天听到各种交流、语言,这是绝好的听觉刺激。
更重要的是,大孩子在逗小弟弟妹妹玩的时候,跟婴儿的交流充满了“互动”,这种“互动”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要比听绘本、看电视来得有效、有益的多。
婴儿大脑的发育,特别得益于跟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不知疲倦的游戏、相互之间的激发,让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视觉能力、专注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些无意之中的、免费的教育,事实上给了几个孩子极佳的成长环境。
2、真正的益智玩具因为经济条件一般,这家人没有给孩子买过特别昂贵的玩具,但正是因此,无意中又踩中了开发智力的节奏。
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家里爷爷用废品手工打造的一系列“大型游艺”:用捡来的木头、转椅、洗澡盆做的跷跷板,破了洞的秋千,自己搭的篮球框,一大盆洗干净的沙子……
每次去他家做客,我两个儿子都能玩到流连忘返,不肯回家。特别是那个秋千,小儿子能在上面荡上一个小时——总算过瘾了,在公园往往只能玩一会儿就要让给其他排队的小朋友。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的“废物利用”,简直是创造了一个儿童的天堂!您以为这只是让孩子瞎玩吗?这是天然的“感统训练”基地!
请记住,所有的“玩”,都是孩子的大脑在发展相关的功能:秋千、跷跷板对大脑前庭的发育至关重要,篮球有助于孩子的专注力、协调能力的发展,沙子更是对精细动作、创造力等等能力的最佳玩具……
这就难怪他家所有的孩子在运动协调性方面都相当出色,而良好的感统发育,让这些孩子更少出现马虎、抄错数字、丢题落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等等问题。
不但如此,爷爷精心制作的玩具,不但给孩子“创造”的榜样,开拓思维,也给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看着爷爷想方设法、精心制作,看着跷跷板、秋千渐渐成型,这样的记忆也许就是孩子一辈子的温暖和勇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