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提升质量初中教育教学()
三是教材的适应性——“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编好教材”。小平同志一贯认为,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一定要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程教材建设也是如此,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教情,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辉煌历史等。1977年9月,小平同志在同教育部几位负责人的谈话中说:“我看了你们编的外国教材情况简报。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既要“进口一批外国的自然科学教材”,又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编出新的教材”。
四是教材的可接受性——“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历来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平同志认为,既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又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编写教材。他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因此,教材的内容、分量和进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是他们所能够接受的。否则,教材编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再好的教本、再正确的理论,都难以发挥作用。
五是教材的简洁性——“中小学的教材要精简,大学的教材也应精简”。邓小平说:“教育工作基本方针就是遵照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去做。对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要准确地、完整地去理解和贯彻。比如教材要精简,一是简,二是精。简得没有内容了,就丢了这个精字;简,不能降低质量。现代自然科学一日千里,教材要做到精,就要合乎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来教育青年。”中小学的学科不等同于科学,一门学科的教材也不是那门科学著作的缩写或简化。因此,“编教材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叶圣陶语),必须科学地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就像蜜蜂那样吸收百花精华,通过自己的劳动酿出蜜来。
(作者 郭戈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6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