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教育心理学是谁翻译的(谁翻译了教育心理学)
评价:20世纪20年代,美国所兴起的教育科学运动,在理论基础上就是受桑代克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因教育需要而产生的,它的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虽然存在机械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但却与单纯用内省和思辨方法来解决教育心理学问题的做法有本质区别。从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教育教学领域。
B. 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30年代,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C. 成熟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
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始为大多数所公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布鲁纳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人本主义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
20世纪70年代,奥苏贝尔在批判行为主义将人类的学习简单化之后,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学习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D. 教育心理学新发展(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基于脑科学的教学研究;第二,信息化支撑的教学研究;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9.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日本小原又一著、房东岳译《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6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除了引进西方理论外,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范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包括:
A. 语文学科心理的研究。
B. 教育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C. 教育试验探索
(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A. 学习改造阶段(1949-195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全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开始了学习苏联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特点表现为:a.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将儿童发展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对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b.引入了苏联的教学理论,如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等;c.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做出的研究主要有儿童入学年龄问题的实验研究、学科心理的实验研究、程序教学的研究等。
巴普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B. 初步形成阶段(1959-1966)
1962年2月,中国心理学会召开教育心理学专业会议,成立了教育心理学委员会。教育心理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范围延伸到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个体差异、入学年龄、学习阶段划分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
1963年,潘菽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基本形成。
C. 停滞阶段(1966-1976)
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研究一度中断(心理学被打入伪科学的冷宫)
D. 恢复与繁荣阶段(1976至今)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教育心理学发展迅猛,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教师心理等各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有些研究的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对课程和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