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教育整顿活动个人对照检查(部队专题教育整顿个人对照检查)
官兵经历③
“高回报理财产品”露了馅
■讲述人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上等兵 展 瑞
1月初,连队组织“网络安全伴我行”讨论交流活动,指导员刘景远介绍了多种新型网络诈骗的手段,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想起自己过往的一段经历,我对安全用网的感触更深。
一次周末,我在某短视频APP看到一段关于投资理财的内容,宣称通过购买他们推荐的理财课程,就能学习相关金融理财知识,快速实现“财务自由”。看到课程标价并不高,我心想学点理财知识也很有必要,便填写个人信息,购买了这门课程。
随后,一名“客服人员”与我联系,将我拉到一个聊天群中。群里每天都有“专家”发送一些理财知识,还有一些网友晒出自己经过“专家”指导后获取理财收益的截图。
很快,一名自称从事金融理财工作多年的“专家”添加我为好友,对方声称得到内部消息,建议我尽快买入某理财产品。想到群里网友晒出的收益,我有些心动,便按照“专家”提供的二维码,下载注册了一款网上自营的金融APP,并准备投入资金。
这款软件注册流程繁琐,需要多次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这让我警觉起来。
我想起指导员在一次预防网络诈骗教育中给大家的提示:由于虚假APP无法在手机应用市场上架,不法分子只能通过添加好友、发短信等形式骗取用户信任,通过点击网址链接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让用户下载虚假APP,随后实施网络诈骗。
想到这些,我立即停止了操作。当询问那名“专家”这款APP的资质及相关信息时,对方却将我拉入黑名单。
我意识到自己碰到了网络诈骗,立刻卸载了该软件,并向旅队报告,及时向驻地公安部门举报并提交了相关信息。
(刘景远、孙 晨整理)
带兵人感言
强化依法用网的意识习惯
第76集团军某旅加榴炮一连指导员米阿凡:当前,连队官兵上网购物、娱乐、交友越来越普遍。如果自身放松警惕,不能准确辨识一些不法分子设计的网络诈骗伎俩,就容易上当受骗。剖析一些典型案例不难发现,不法分子的网上诈骗行为,往往是在受害人防范意识不强、贪图小利等情况下,诱导受害人放松警惕,最终踏进陷阱。作为基层带兵人,要准确了解把握官兵思想状况,加强对官兵上网行为的教育引导,开设法治教育课堂,组织大家学习军队保密、国家反诈骗等相关法规内容,邀请专业人员讲授相关知识,梳理出安全上网注意事项。要采取警示教育、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官兵强化依法用网的意识习惯,不断提高防范能力,妥善保管个人信息、银行账户,做到科学识网、正确用网、依规上网,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不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探索管理督导的管用招法
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大队教导员颜习军:网上一些不明程序、软件经过包装设计后,让人很难辨别,年轻官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上当;个别用网多年的官兵意识松懈,觉得自己不会轻易受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实际经常开展排查整治,督导官兵卸载删除可疑的链接、APP、小程序、公众号等,自觉遵守网络安全相关规定。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官兵自查、业务部门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苗头。积极引入手机安全管控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发现、识别和屏蔽可疑链接、诈骗软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防范网络风险。同时,注重构建部队、家庭、社会联防联控机制,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和情况,协力做好督导管理,确保人人懂网络安全、处处想网络安全、时时讲网络安全。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