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的热点(教育技术最新发展前沿)
(一)科学认识创新素养。研究者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梳理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素养。首先,问题解决是创新素养的根本指向。其次,劳动意识是创新素养的基石,劳动不仅可以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提升动手能力与锻炼坚强意志品质。最后,技术运用是创新素养的重要工具与途径。[58] 同时,研究者也更加强调创新人才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志于为国家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志趣。[59]
(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界对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达成五点共识: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形成是在一定智商和创造力的基础上,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虽然存在智商阈值,但是环境因素对个体产生重要作用。二是兼顾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三是提供异质化课程,建立动态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四是促进外部社会价值导向与内在个体发展诉求的整合。五是急需构建从中小学到本科、研究生阶段全方位的培养体系,提供长周期的研究资助。[60]
在更微观的层面上,研究者普遍关注到跨学科教育、问题导向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对培养创新人才的独特价值。
七、教师队伍建设成为
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既深刻揭示了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充分体现了对教师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务的独特理解。[61]研究者认为,当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从过去的保障条件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突破。
(一)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从“好老师”到“大先生”,师德养成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研究者认为,师德养成的本质在于教师自身的立德树人。一方面,把师德与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其中的伦常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德行在自身上鲜活起来,这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内在的道德要求,并内化于己,成为自我有机的组成部分。[62]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研究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范式发生重大转型,已经从外控式转变为内驱式。[63] 教师要不断破解自身之各种困惑,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职业技能、事业追求,[64] 将专业发展作为永恒追求。针对教师发展的具体内容,研究者给出建议:持续保持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持续保持对学科教学形式的创新,持续保持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爱。[65]
(三)“双减”背景下更需要为教师减负。一是厘清各主体的权责边界。不在责任清单的事项,学校有拒绝的权利。[66] 二是确保教师时间和空间的“留白”,重建教师专业自主权。[67][68] 三是摒弃考试导向,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问责机制。要充分考虑教师合理的教学专业自主需求及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度。[69]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减负”中的核心作用。[70]
(四)有效的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关键。首先,落实师德师风在教师评价中的首位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审、评先推优的首要要求。其次,聚焦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包括建立教学述评制度,考核家校联系情况,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等。[71]
也有研究指出,理论界对教师评价还有一些争论,如多元化主体是否客观,评价标准应该是共同统一的还是应该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评价结果的运用到底应该注重自我反思还是专业指导,等等。[72] 解决这些争论需要进一步思考,如多元化主体有效性的争论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评价者的评价素养,从而对中小学教师评价实施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要求。[73]
八、新时代要树立“整体健康观”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研究者也高度重视这个话题,并发现,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理应对其“健康”提出更高要求,其体能与心理健康水平应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