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教育心理学大纲视频(教育心理学的大纲)

admin 2022-05-19教育资讯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

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时与功能固着;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概述

创造性概念: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二)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心理、给学生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

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答错题的恐惧心、鼓励独立性和创新、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和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想说就说,暂不评断;鼓励标新立异的观点;重数量而非质量;鼓励提出改进意见和补充意见”)

第十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态度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实质: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品德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 实质: 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道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结构)

2、区别: 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初中阶段动荡、高中阶段趋向成熟)。

(一)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水平)

六阶段(惩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二)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过程:依从、 认同、 内化

(二)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观念要成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三阶段(选择、赞赏、行动)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

 7/9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