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第二章复习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八章答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方弈霏
3月28日,黄石工矿集团纪检干部向离退休干部职工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石勇 摄
黄石工矿集团钢厂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与其他企业联合成立模具材料厂,盘活集团资产。图为近日,集团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到该企业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状况。 邱江宏 摄
黄石,因矿设厂,因厂建市。黄石工矿集团曾是湖北省最大的煤原料企业,为黄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黄石发展转型以及该集团下属矿区煤炭枯竭,集团成为从营利创收转为关停运转、主营管理服务的留守企业,主要目标是盘活固定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然而近年来,该集团内腐败问题多发,连续三任“一把手”皆因违纪违法被查处,截至目前,该集团腐败案共查处违纪违法人员61人,其中40人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7人被开除党籍,30人被移送司法机关,集团8个部室中有6个涉案,涉及4个部室“一把手”,集团下属19家分公司有9家涉案,涉及6家分公司“一把手”。
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煤炭企业为何出现大面积塌方式腐败?从个案到群腐,国企领域腐败具有什么特点?该案线索如何发现、如何查办?查处该案对国有企业以案促改有何启示?本期关注国有企业领域腐败乱象,为国企干部敲响警钟。
靠企吃企,关键领域、重要岗位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剖析黄石市近年来查处的国有企业腐败案例可以发现,国企领导干部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问题突出,这在黄石工矿集团系列腐败案中亦表现明显。由于党建责任失守、监管缺位,黄石工矿集团不少领导干部盯上国企资产,通过多种手段攫取巨额利益,关键领域、重要岗位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国企特殊论”盛行,“四风”问题蔓延
曾经一段时间,在黄石工矿集团,“国企特殊”谬论盛行,“关键少数”重业务不重党建,以行政办公会代替党委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重缺失,纪律意识不强,带头违纪破法。同时,集团纪委书记长期空缺,对于这种情况,集团党委既没有向上反映,也没有及时安排班子成员分管,导致监督缺位、责任空转。集团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企业员工上行下效,对“公款送礼”“公款谋福利”等“潜规则”习以为常,对党纪国法不闻不问,导致集团内部“四风”问题滋长蔓延。
同时,黄石工矿集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重滞后,长期实施的109项管理制度还是2010年审议通过的,该制度操作性不强,监督制约形同虚设,但集团从未结合上级要求和自身实际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此外,集团头雁偏航,前“腐”后继导致风气层层败坏。比如,董事长召开董事会时每人每次发放补贴2000元,总经理就稍微降低标准,开股东会时每人每次发放补贴1000元,子公司负责人上行下效,每月开例会也给与会人员发放补贴。集团上下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滥发津补贴等问题严重,经查实,这些“四风”问题涉案金额高达218万元,从集团“一把手”到各层级管理人员共有21人被处理。
——瞅准“可乘之机”,损公肥私侵吞国有资产
随着黄石市转型发展,黄石工矿集团逐渐转为留守企业,面临转型的集团企业闲置资产多,加之企业内部国有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资产管理混乱,且企业负责人对各项工作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监管相对缺失。一些领导干部发现这一“可乘之机”,竞相争夺这块“蛋糕”。
目前,黄石工矿集团主要承担煤矿退休工人安置、矽肺病职工安置、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等职能,集团有钢厂、农场、医院、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门面房以及省外两个煤矿等资产,这些产业需要保值增值且利润率较低,不易产生腐败。
然而,黄石工矿集团还有一块重要的资产——房屋。这部分资产,成为该集团窝案中领导干部争相侵吞的“唐僧肉”。近年来,因集团经济效益下滑,集团多数职工离开矿区,留下大批闲置公房,为改善矿区脏、乱、差、旧的面貌,黄石市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些房屋资产顿时价值大增,部分领导干部也动起了“歪心思”。
工矿集团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房屋分为公租房和私房两大类,公租房权属归工矿集团单位所有,私房权属归工矿集团职工个人所有,房屋所有人按照政策获得拆迁补偿款。房屋权属本十分明晰,然而,黄石工矿集团协助政府参与棚改工程的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正春和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徐国香等人却“偷梁换柱”,将部分公租房定为私房予以棚改,获取棚改补偿款后中饱私囊。据统计,胡正春、徐国香等人通过冒名顶替、内外勾结、暗箱操作,侵吞公款涉案金额达1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