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教育电子产品开发(东城教育科技园)
该校数学教师徐丹妮说,“我们给学生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例如校园面积的测量,学生需要自主分组,自选课题,提出方法,选择工具,还要分工合作把研究过程记录下来进行班级展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特别高。”
在过去一年多的疫情冲击下,中国构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在线教学体系。在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汪忱看来,这一年多也是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快速升级的一年。
“去年2月17日接到全市‘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通知时,我们跟大多数学校一样都措手不及,但只用了一周时间,我们的课程就上线了。”汪忱说。
第一周上线的是学生心理辅导和家长教育课程。第二周开始,拥有8个版块的校本课程超市上线,全校6000多名学生分成29个班级社区进行在线互动。开学后,根据教委在线教学不上新课的要求,学校开出了精心梳理以往知识点的复习课。全市“空中课堂”启动后,在每个班级社区,一个由学校6至7名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导师团上线答疑。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学校教学转入常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保留下来,引入了史家教育集团的常态课堂,班级社区分组也成为学生学习组织的常态。
汪忱说:“目前,学校正在从融合课程转向无边界课程,未来学校将依托信息技术,通过课内外教育资源整合、教师教学组织重构和学校管理升级为学生打造可随时随地学习的智慧教育生态。
系统集成,促进管理增效
记者发现,史家教育集团的校园管理系统采用了较为普遍的商用平台,但进行了大量的校本化改造。校园日常运行的功能被组合成100多个不同的业务模块添加到平台上,涵盖了文印审批、保修统计、公章使用等。汪忱说:“让数据替人跑,教师就可以解放出来,更多关注学生。”
像这样把重复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软件程序模块的做法不只发生在史家教育集团。在工美附中,学校推出覆盖教师、家长、学生、管理人员四类用户端口的“一站式教与学云服务平台”。学校校务办主任王瑜说:“不仅是校务运行和教学管理,家长到校开证明、查成绩等需求也能在平台上得到满足。”
而更大规模的系统集成,两年来在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统筹下稳步推进。周林说,围绕“数据驱动教与学模式创新”,东城区教委、区科信局、区财政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东城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小组”,区教委各部门和直属单位全员参与,多途径与大学合作,多渠道引入优质互联网企业,对东城区智慧教育基础环境进行集成创新。
“东城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思路是建设一个智能、灵活、泛在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打造区域‘1+7+N’智慧教育体系。”周林说。
所谓“1”就是东城区教育的“数据大脑”。“7”即七大示范工程,包括深度聚焦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工程、评价与测评实证发展工程、基础环境智能化提升工程、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工程。
依托“数据大脑”与七大示范工程的实施,东城区还将在N所“未来学校”形成全数据支撑、深应用突破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普及“互联网+”教与学模式及数据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对“未来学校”的空间、课程、教学方式和学校组织管理进行系统性重构,打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未来智慧教育生态。
周林说,最终,东城希望建构起一个全区规模的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应用新体系,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精准优质教育服务供给,不断满足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作者:本报记者 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