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式教育理念)
第二,七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始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线。这是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在立场上、内容上与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国外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根本不同的地方。七十余年来我国中小学校致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的价值情怀,引导他们辨别和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陈旧、腐朽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培育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和人格上健康成长,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条经验启示我们未来在中小学开展价值观教育时也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和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自信,坚定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涵养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不能动摇,如果动摇了可能就偏离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就会影响到我国教育根本目标的达成。
第三,七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在目标表述,还是在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根据每个阶段的社会和时代需要,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既有始终不变的主题,也有特定的阶段性特征。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新中国的自由独立,努力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体现在拥护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秉持时代精神,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立足中国和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服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这条经验启示我们,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着眼于时代发展对人的价值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从而培养出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一代新人。
第四,七十余年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具体来说,直接途径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校会和班会等开展价值观教育,通过透彻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间接的途径比较丰富,覆盖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包括课外主题活动(活动育人),学校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学校制度建设(制度育人),党、团和少先队的组织建设(组织育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与社会实践育人),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育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等,让正确的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并付诸实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动漫、短视频和微电影等更加新颖活泼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提升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这条经验启示我们,未来开展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手抓,既要重视通过课堂教学等直接途径进行价值观的理论学习,也要重视从多视角、全方位开展价值观育人,使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要特别注意结合科技进步的成果推出更加新颖、高效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价值观教育形式。
第五,七十余年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逐渐呈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协同联动的特征。价值观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坚持以学校为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七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在开展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将校内校外的价值观教育协同起来,注意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更加重视培育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互联网构建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协作桥梁,并颁布系列政策推进和规范化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教育。这条经验启示我们,未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要继续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重视发挥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力量,促进中小学校与家长、社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协同联动网络,破解“5+2=0”的价值观教育困局,追求“5+2>7”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