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式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四项。第一,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掌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群众观、集体观以及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远大志向。第二,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包括法律基本的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等。第三,使学生具有“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公德意识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四,培育学生具有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等日常行为习惯和价值品质。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为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继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并重点关注对法治、文明、诚信等价值观念的培育。
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为党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略。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们回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构成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里,中小学校持续开展了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教育,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改革开放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与落后价值思潮的融入,造成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爱国主义价值的严重误解甚至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指出,教育要将青少年培养成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这一论述实际上是将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之后,国家通过颁布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针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台湾问题,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以继续加强巩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联合各界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加强法制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198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三五”普法教育,向中小学生普及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公民权利等相关法律常识,培育遵纪守法的品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法制教育要实现根据各学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2007年颁布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内容、实施途径和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形成全民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注重文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教育,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主要从文明礼貌方面推进中小学文明价值观教育。1981年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以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为重点,普及到全国各省各地区中小学校,着力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此后,我国在“五讲四美”的基础上增添了“三热爱”,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与“五讲四美”相统一,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各地教委颁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的“礼仪常规”,促进了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和规范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