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式教育理念)
第六,进一步突出劳动价值观教育。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轻视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新时期我国重新重视和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及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科教学渗透、校内校外开展劳动活动、鼓励完成适当家务劳动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202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以及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尊重和热爱劳动。
第七,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观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确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和组织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热爱生命、关注身心健康的话题引起我国教育界重视,生命价值观教育成为近年来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传播方式宣传相关防护和健康知识,各中小学校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校级公众号、班级群等方式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知识宣传,并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岗位,加强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相关问题的辅导工作。
(三)新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近十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我国中小学校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一些中小学校教育者逐渐从价值观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基于此,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得到了新的扩展。
第一,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价值观教育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着眼于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战略思考,陆续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1)等重要政策文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14)、《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2014)、《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等,就如何开展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全面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与此同时,各省市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指导性纲要,例如:北京市于2014年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教育要求与德育五要素及新增专题教育的内容相衔接;海南和重庆则编写了《生态文明教育》和《法治教育读本》等价值观教育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组织领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政策指导、规范和落实力度越来越大,实施性、系统性和保障性越来越强。
第二,学科教学途径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这个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途径更加规范、系统且有针对性。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统编工作正式启动,统编教材于2017年投入使用。同时,多地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例如,厦门市于2015年出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36个学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知识点,并且提出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教学的“交汇点”。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同时,一线教师也十分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科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运用典型案例、模拟人大、模拟政协、辩论会、教育戏剧、项目学习和师生共读等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