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宝宝性格教育问题(三岁宝宝的性格教育与引导)
在实验中抵制住诱惑,更接受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以后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学习更出色、事业更成功。
自控力是一项可以培养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自律性的引导。
其实,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玩儿,这时候,需要父母做好下面三件事帮助孩子建立自律:
父母退一步,给孩子让出成长的空间;做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让孩子自己做主,相信孩子的独立判断。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疯狂地打游戏呢?
就是父母拼命地掌控,如果有一天父母忽然放手了,孩子会24小时打游戏。
引导孩子自律,父母要言传身教,沉迷于玩儿手机的父母,养不出爱读书的孩子。
事实上,人本身就有去了解世界的欲望,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是与生俱来的,往往是父母的控制和不信任给孩子带来压力,破坏了孩子的自控力。
我们要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
孩子是自己的专家,他最懂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孩子有自律的意愿,他想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引导孩子自律,不是专制也不是放纵,而是让孩子知道他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到这样。
懂自律的孩子,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加顺畅。
钝感力:拥有钝感力的孩子更加优秀
朋友为女儿的“玻璃心”担忧不已。
老师夸别的同学没表扬她,她就闷闷不乐,课也没心思听了;
跳舞的时候,旁边有笑声,她就觉得别人是在嘲笑她。
其实,孩子的过度脆弱敏感,有时恰恰是父母造成的。
现在的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加载了太多期待与关注。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父母越焦虑,孩子难免也会陷入压力漩涡当中。
父母关心满盈,却不知这份过于敏感的关心,也会是压倒孩子的重负;
而钝感力,恰恰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土壤。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功似乎总是与敏锐谨慎联系在一起。其实,不论做什么,敏感之余,都需要一份钝感力。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画出了《老夫子》、《列子说》、《乌龙院》等100多部经典作品,畅销海内外,成为青少年的榜样。
而这个看似才华横溢的少年,小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让大人操碎了心的熊孩子。
在他4岁的时候,有一天,趁着父亲不在家,他偷偷溜进书房,用毛笔在洁白的墙壁上胡乱画起画来。
白花花的墙壁被搞得又脏又乱,布满了脏兮兮的墨水。
小蔡志忠完全沉浸在“绘画”世界中;父亲站在门外,默默看着他淘气的恶作剧,一脸淡定。
父亲没有抓狂气恼,而是给他买了块黑板,让他在这块黑板上尽情抒发自己的想象力。
父亲的钝感与豁达,保护了他玩的天性,也成全了他可贵的天赋。
蔡志忠潜心学画,在15岁起便成为职业漫画家。他也同样拥有对外界声音的钝感力。
教育之中需要一些钝感的留白,孩子的创造力才能自由生长,一点一滴都汇聚成他长大成人时的凭身之技,一步一脚印,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钝感力往往可以“遗传”,父母越钝感,孩子越优秀。
所以,为人父母,请记得怀着一份钝感而单纯的爱。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及时管教,教会孩子遵守规矩、懂得自律、拥有钝感力。
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过得从容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