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陕西民间艺术教育随笔(陕西 民间艺术)

admin 2022-05-19教育资讯
有知识有温度欢迎关注《剪纸》一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切入,对剪纸进行多样态的系统研究和评说的当代文化价值,着重对剪纸的人本性、仪式性、艺术性等特性予以解读。同时,从多重维度论述了剪纸在文明社会中的特殊作用,从剪纸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对比中探讨了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由巫术剪纸引发了民族实

有知识 有温度 欢迎关注

《剪纸》一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切入,对剪纸进行多样态的系统研究和评说的当代文化价值,着重对剪纸的人本性、仪式性、艺术性等特性予以解读。同时,从多重维度论述了剪纸在文明社会中的特殊作用,从剪纸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对比中探讨了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由巫术剪纸引发了民族实用理性等问题的新思考与辨析。

《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剪纸》是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在长期参与剪纸的非遗保护、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考察工作的基础上撰著,2021年出版以来,《中华读书报》等诸多媒体进行了推荐和报道。近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刊《民艺》(2021年第6期)杂志又刊登了陈曦题为《狂欢的艺术,沉重的图符——读张志春新著〈剪纸〉》的书评文章:

剪纸的尴尬和悖谬在于,它一方面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节俗和人生礼俗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几乎家家都离不开它的点缀,一方面又受到居于庙堂之高的社会上层和掌握话语权的文化精英有意无意的忽视。因为没有人真正将其作为一种艺术给予足够的珍重,充其量它就是一种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现象。以文字叙述的小传统总是要盖过以口头和图像叙述的大传统,而居于文化的主导地位,况且剪纸的创作者一般都是女性,而且是以闺房为创作平台的目不识丁的女性,所以剪纸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现象中体现的傲慢和偏见不仅是不公平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当剪纸被我们的这个时代归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的时候,它应该迎来重新解读和深入研究的春天。张志春教授的著作《剪纸》就好像是为了剪纸“正名”应运而生的,所以它令人感到尤为惊喜。虽然张教授并非第一个发掘剪纸价值的人,在他之前的几十年间也有文化艺术界的有识之士注意到民间剪纸非同寻常的意义,并且开始了比较深入的讲究,也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切入,对剪纸进行多样态的系统研究和评说,张教授恐怕是独领风骚了。

《剪纸》 张志春 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既是对剪纸历史高屋建瓴和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分析,又是对剪纸的人本性、仪式性、艺术性等固有特性的深度的学理探究,还是按照文艺创作规律,对剪纸艺术家人生经历的个案分析和艺术理想的精深诠释。很明显,这需要多方面的人文素养和学理基础,张志春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游刃有余地解决了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让这本书成了一部厚重的,既有学术性,又有文化性,还有文学性的奇书,它将学术论文、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的写作方法融为一炉,并在不同的章节各有侧重。作者的这种别样的体裁定位方式让整部著作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风格。作者将剪纸艺术放在和书法、绘画同等的高度上去进行审美关照,将剪纸艺人放在作家、诗人的高度去分析研判,既有激情洋溢的描摹和抒写,又有严谨而缜密的理性分析。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浪漫的、洒脱的、唯美的诗意品质,也能品味到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的理性力量,当然,更能体味到一种浩大的温暖的人文情怀。

看似平淡却奇崛的民间剪纸往往让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思考的趣味。在说到巫术剪纸的时候,作者强调指出:“或许是实用理性的民族性思维特征根深蒂固,大传统中与超自然力量的对话也显得目的性很强,底气十足。普遍出现的巫术剪纸,并非意味着失去人的主体性而陷入非理性的迷狂,而是以另类思维驱使、强迫超自然对象来为人服务的。”剪纸中的瓜子娃娃、招魂娃娃等诸多实例都是证据。作者还讲到西安周至县的剪纸为龙以求雨的习俗,有意思的是他们让属龙男孩以擀面杖不断地戳腾龙王迫其下雨,并念叨着:戳龙王,惹龙王,惹得龙王心发慌。巧的是,《金枝》一书中也讲到中国人的求雨:“需要降雨时,他们就用纸或木头制作一条长龙,列队带它四处转。如果雨水迟迟未降,他们就撕碎或捣毁这条假龙,并威胁废黜他的神位。”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人的求雨实际上是对龙王的利用,——你要真有用,我就尊你为神,你要不顶用,那就别怪我不客气,我收拾的就是你!人有时候骗鬼,有时候还要骗神,实际上还在骗(安慰)自己。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