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教育学的背景(汉代教育发展特点)
1.秦代实行了怎样的文化教育制度?秦朝教育制度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
?答:秦代实行了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一是书同文,李斯以秦以前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吸收六国文字,总结出一种新的字形——“小篆”,要求六国统一使用小篆。二是行同伦,为了整合各地不同民风习俗、行为规范,秦始皇着重推行了“行同伦”的政策。三是严禁私学,曾有过“焚书坑儒”之举,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秦朝在禁私学的同时,还建立了吏师制度,以推行法制教育。
?积极:秦代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文字走向统一、规范化的关键一步。虽然由于秦代的统治时间很短,工作仅仅只是起步,但其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行同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是有利的,对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也有积极作用。
?消极:“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也为秦朝的统治埋下了深层的危机。禁私学和推行吏师制度,必然会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2.汉代文教政策确定与转变的原因;“独尊儒术”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公羊春秋》博士儒生董仲舒在维护大一统的思想原则下,融合阴阳五行等学说,为武帝提供了一套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并提出了三大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进士;置明师,兴太学。深为汉武帝赏识,重视儒术的丞相卫绾乘机上奏“罢黜百家”,不久又设置了五经博士,这是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建元六年,汉武帝诏令“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正式确立。
?影响:“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教政策,是封建专制社会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3.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在旧博士官以经授徒的基础上,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学生由官府定置,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从此,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太学既是一个最高学府,又是一个国家考试机关。
?4.汉代太学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1专经教学,太学生一般只是向某位专经博士学习某一经或某一经中的某一学派的。
2专经教育重师法、家法。
3教学内容为今文经学所垄断。
4注重自学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