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塞上柳色新内容()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它的前锋活跃在陕西境内,面积2.4万平方公里,通称榆林沙区。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到“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榆林沙区使用飞播治沙造林的办法,累计飞播657万亩,使人力无法到达的荒沙地带披上了“绿装”。
从“中国魔方”到“库布其模式”,从机械化治沙到“蚂蚁森林”的数字技术绿色方案,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治理实践,为改善区域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也给世界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治沙模式。
英雄辈出治沙人 伴沙而生的治沙精神
“治理沙漠不是消灭沙漠。”由于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治理效果,作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和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站长的屈建军在业内被很多人熟知;更多的人则是因为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的风沙治理而知晓他的。
1989年12月,屈建军初到敦煌莫高窟。“那时候头上、耳朵里都灌满沙子,但不去实地观测,根本就无法掌握风沙运动的规律。”屈建军说。他在莫高窟东部约1公里处建了“A”字形挡风带,随后逐渐将挡风带发展成“六位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现在,吹向莫高窟的沙已减少90%。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屈建军发现的戈壁沙地风沙运动规律:在戈壁地表,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不再简单地服从指数或对数关系递减,其极值出现的高度会随风速的增加而上移。屈建军把它形象地总结为“象鼻子效应”,这一理论为很多沙漠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依据。
住窝棚草房、吃“莜面苦力”,不畏严寒困苦,在河北塞罕坝,几代林场职工创造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使森林覆盖率从建场之初的11.4%增长到2017年的80%,有林地(有林地为树木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天然、人工林地)从24万亩增长到112万亩,人工林面积在同类地区居世界第一。
八步沙林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扛着铁锹穿梭在沙漠绿洲中。张子恒摄
38年前,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古浪八步沙寸草不生,沙丘当时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3万多群众受到严重影响。没有任何治沙经验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老汉,从“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到“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38年来,6位老人祖孙三代在这里矢志不渝、顽强拼搏,三代治沙人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用“愚公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同时,八步沙人带领着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八步沙林场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林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000多万元。
宁夏灵武,王有德以坚韧的毅力和“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搏干劲,团结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3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牛玉琴用自己的双手与沙漠较劲,30多年的时间,她以家庭承包形式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沙区种草种树、治沙绿化,让这里的11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千年沙漠变绿洲全世界学习中国经验
70年来,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公开资料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净减少,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18年6月14日,在我国陕西榆林召开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发来贺信,通过“南南合作”,中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为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防沙治沙成果能够为世界瞩目,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源于中国人民的团结性和一代代治沙人矢志不渝的坚守,让我们在危难险重的时刻总能团结一心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