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空白的人应该看什么书(家庭教育读什么书)
在英国发明家詹姆斯·戴森先生的自传《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中,有两条主线驱动和梳理着他传奇一般的人生不断前行。
第一条是时间主线,从成长、求学、创业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另一条是产品主线,以一个发明家、企业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他亲手参与研发的产品的得失成败。
作为本书的中文版译者,我曾在译者序和很多媒体采访中提到,本书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全书共12章,每章都可以呼应到身处不同成长阶段、职业领域的读者群。
未来一段时间,我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我本人在翻译与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感悟心得,以多维视角观察与感受戴森先生人生中的宝贵经验。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少年戴森的家庭、成长,以及作为一个父亲的戴森,是如何培养自己的三个孩子的。
一、“毒舌”校长
书摘:
当我18岁离开学校时,我的校长罗吉·布鲁斯·洛克哈特写信给我母亲说,“我们很抱歉将与詹姆斯分别。我不敢相信他真的不是很聪明,我期待他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给我的信中他写道,“学业方面,尽管我们不得不假装它很重要,但相对而言,它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不受这些无聊的,满是书本知识的学位的束缚,你会做得更好。祝你在艺术学校有好运气。”当时,我很喜欢他在致我母亲的信中使用的双重否定措辞,‘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但和他一样,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方面。后来回想起来,我觉得校长先生所说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业成就”,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
戴森和他的“毒舌”校长
感悟:
戴森从8岁开始就读于格雷萨姆学校,这也是他的父亲任教之地。
除了戴森,还有很多英国诗人、艺术家、作曲家、建筑师、发明家、航空工程师从这所学校走出,甚至BBC的创始人里思勋爵也曾在此就读。
当时,十几岁的戴森全情投入到很多与学术无关的活动中,包括运动、戏剧、音乐。
看了格雷萨姆学校校长写给戴森家长的信后,你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拥有创造力的人才出自这里。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应试教育体系内,我们可能根本不敢想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校长,会有这样的口吻和腔调和学生家长写信:首先,你的孩子不聪明,其次,学业其实并不重要,第三,校园里的学术其实很无聊,最后,祝你的孩子好运。
应试教育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社会共识,但当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模式框架之后,对于那些十几岁的、思维正处在最奔放时期的孩子们来说,一定是有束缚的。
二、坚强而好学的母亲
书摘:
父亲的离开对我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母亲身高1.8米,身形高大,严于律己。她的言行鼓励着我们。她如饥似渴地读书,与格瑞萨姆学校的学者们保持联系。当终于有机会去法国时,她把我们带上她的MorrisMinor旅行车。
1957年,当母亲考虑职业时,她去诺里奇师范学院学习了两年的课程,想必是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
1968年,在我离开家外出求学的3年后,我母亲决定在剑桥大学新学堂(NewHall)攻读学位。之后她到费克纳姆文法学校教英语,在那里度过了5年快乐的时光,并开始了戏剧创作。但命运弄人,1978年她被诊断出患有肝癌,并在不久后离世。
图说:戴森的父母
感悟:
戴森的父亲早逝,母亲的人格力量在他人生启蒙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戴森也明白,自己继承了母亲的勇士精神。
戴森的母亲坚持引导他了解和认识更加广泛的文化,鼓励他尝试戏剧表演,做所有他自己选择的事情。
戴森的少年时代非常幸运,拥有这样的校长和母亲。
联想到当下的中国社会,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削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未来的目标和眼前的压力有丝毫减弱,恰恰相反,据我所知,很多中国家庭在传统补习班之外,还有很多种专门针对学科教育的补充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