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教授谈教育孩子(耶鲁大学教授谈中国教育)
其实,不止在学业上,词汇量匮乏在情绪领域也非常常见。Marc发现,很多人在描述情绪方面,词汇匮乏得好像几岁的孩子。
而心理学家丽莎·费德曼·巴雷特的调查则进一步发现了,能够更清晰准确描述自己情绪的人,比较不会被压力吓倒,更能从负面经历中找到正面意义。
所以,掌握更多表示情绪的词汇,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最基础的就可以从情绪仪表开始,学会体会和辨析词语之间微妙的差别。比如反感的(Repulsed)、焦虑的(Anxious)、火冒三丈的(Fuming)、暴怒的(Livid)、愤怒的(Enraged),就代表了反感是如何层层递进到愤怒的。
精确地标记情绪,其实也是给孩子情绪的发展有了缓冲的时间。纽约一所学校的老师就反应,班上的孩子在使用情绪仪表之后,可以分辨出自己“有一点生气”和“很生气”之间的差别,可以即时和老师解释,获得帮助。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把教室变成发泄情绪的战场。
04
表达:表达真实的感受,是压力的出口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有类似“小孩要乖,不要多嘴。”(Children should be seen and not heard.)的俗语。在许多公开场合,大家也都不鼓励表现出负面情绪。
Marc一位同事六岁的儿子有一天回家说:“老师说不可以在课堂上哭。她说我必须表现得像个大男孩,在学校里要觉得开心。”
这不禁让外滩君想起一些人对美国大学申请的批评:如果必须样样精通能才能算成功,那那些有短板的学生都是失败的吗?如果必须在学习、生活中都光彩照人,那精疲力尽、蓬头垢面的那些时刻是不是就不应该存在?
同样的,如果幸福快乐成为了公开场合唯一允许表达的情绪,那么情绪低落的孩子该怎么办?我们难道要给他们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吗?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詹姆斯·佩内贝克在研究中发现,保守秘密其实会让人生病。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就能在好几个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比如增强免疫力,降低血压,减轻压力,提高成绩等。
所以,在这个最需要勇气的步骤里,鼓励孩子开口表达,是帮助他们管理情绪的重要方法。
05
调节:在爆发前按下暂停键
调节情绪,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近乎“本能”的做法,比如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是推迟处理让人感到烦心的事……但是冲动有时似乎也无可避免。
运用好“超时刻”,正是克制冲动的方法。
Marc把人受到刺激,快要崩溃的前一刻称为超时刻。比如有人开恶劣的玩笑,或是孩子怎么都不肯写作业。当你想用爆发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进入了超时刻。
然后,一定要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呼吸、放松,控制自己的愤怒或沮丧。”甚至还可以试着在脑中想象一下,自己期望成为的“好老师”“好家长”是什么样的。等到足够冷静和理性了,再去考虑应该怎么回应。
情绪管理的本质是“利用”情绪,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探讨了如何从了解情绪到调节情绪的五个步骤以后,我们似乎一直把目光放在“如何应对负面情绪”上。但Marc认为,这只是情绪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其实调节情绪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如何“利用”情绪的力量。
Marc还以自己要登台演讲举例,如果他在演讲前感到紧张或者疲劳,那么他就会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情绪,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在台上显得鼓舞人心。但真实情况是,他兴奋得要命,以致于不得不控制着这份兴奋,让自己还能保持足够的理性。
而负面的情绪,家长也不用刻意回避和隐藏,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自己是怎么应对负面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