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表形态警示教育(黄土高原保护措施)
植树造林,“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重温一年年叮嘱,拳拳之心,蕴于字里行间。2013年,总书记强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这一阐释,之后年复一年地强调和丰富。2014年,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2015年,“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2016年,“不仅要把全民义务植树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动员全社会参与”;2017年,“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2018年,“人人出力,日积月累”;2019年,“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关于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植树时多次提起,瞩望的正是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树要怎么种”“责要如何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切都在改变。“码上种树”“云上护树”蔚然成风。
致广大而尽精微。成事之道,亦是践行之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复一年的垂范,日复一日的讲述,绿化意识扎根大地,种进了下一代的心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门嘱咐,植树时,“小学生不要全市选拔,就近组织几个班参加,一个孩子都不落下。孩子们天性活泼,边植树边玩耍也没关系,主要是培养热爱劳动、美化环境的意识。”
南湖中园小学的孩子们,有一年来植树。总书记搬起一棵一人多高的海棠树苗放入树坑,两个孩子上前扶住树苗。
“小心手啊。”“慢一点,别铲到脚。”看到孩子们动作不熟练,总书记关切地提醒,又手把手教给他们怎么拿铁锹、怎么拎水桶、怎样培土围堰。
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次植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孩子们说:“10年后,20年后,你们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来看看你们亲手栽下的树苗长得怎么样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一边劳作一边对孩子们说:“这是我们共同给树苗浇水,实际上也在为你们浇水,这叫培育,培育年轻一代。”“从小就给它扶正了。”
2021年植树结束后,一群红领巾围拢过来,依依不舍。总书记笑着望着一双双满怀憧憬的眼睛,殷殷嘱咐道:“我们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三十年。你们现在十岁,到时候四十岁。国家栋梁啊!”掌声四起。
“你们这一代应该说是民族自豪感荣誉感最强的,因为你们生长生活,看到的就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吧!”
十年奋斗,绘制美好未来的底色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2017年植树时,习近平总书记这席话,恰是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树者”“乘凉者”的动人故事。再苦、再累、再艰辛,他们憧憬着、期许着,展望着美好未来。
河北塞罕坝,半个多世纪里,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种出了一片绿色的海。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听林场三代职工代表讲述改天换地的动人故事。从荒漠上谱写青春之歌,到森林里聆听自然之乐,境遇不同的三代林场人接力奋斗、信念如磐。
甘肃八步沙林场,总书记一路颠簸来到这里。昔日“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而今黄绿交织、沙退人进,每一寸绿都有奇迹。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沙地上,习近平总书记举目远眺,感慨系之:“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
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三北精神……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还有杨善洲,这位在退休后毅然重返大山的老共产党人,当年撂下一句滚烫的话:“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一去就是20多年。他的手,粗粝得像古树的根。生生不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力量,就握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双手里。
中国的奋斗故事,不少和树有关。
陕北高西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昔日土地贫瘠,山枯水竭。老一辈都有吃不饱的记忆。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松、柏、槐、榆、杨、柠条,还有苹果树、枣树、杏树、核桃树……一幅色彩斑斓的大写意!那是几代村民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的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