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外教育发展史(中外教育简史2020)
随着信息爆炸、知识激增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引人关注。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核心素养培育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表现形态、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等不同维度,深入研究了技术变革背景下学习方式因何而变、为谁而变、怎么变、变到哪里等理论和现实问题。
走进现实原本满怀期待的新学期,却由于病毒蔓延推迟了开学的约定,疫情如寒冬般凛冽,但即使遭遇了最寒冷的时刻,也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只能将困难冻结,不能冻结的是一批又一批先锋模范炽热的心。那些给予人希望的、神明一般的逆行者;那些热血的、平凡的捐赠人;那些勤奋的、热血的学生和自始自终敬业的老师。
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各地的老师,利用网络搭建了一个频道,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在线网络互动教学课堂,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进度的影响,确保防控和教学两不误。在寒冷的冬季为每一位同学送去温暖的怀抱。而同学们在求知路上时刻谨记"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涌现出"方舱医院读书哥""雪山顶上上网课女孩"以及在父亲陪同下村部上网课的小女孩等种种事迹,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能够克服种种的困难,穿过封闭的方舱,更重要的是,是科技的进步,使得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考点预测科技的发展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教育方式的更新,网课等在线教育的兴起源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科技。
综合近三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发现对教育话题考查的一些基本规律:①题型均为选择题;②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考查时段;③其内容从教育类材料切入,考查学生运用科学史观,构建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逻辑关联,充分体现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多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2017年全国3卷第31题相对特殊,该题对历史逻辑的考査偏弱,隐藏着对教育类史实的再现再认;④相关题目既有对某个时间点相对静态的考查,也有对某个时间段历史发展的动态考查。综上分析,此类题目往往并不是单纯考教育话题,而是透过教育现象,多角度考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社会意识、社会民生等。
教育是近年来日益热门的话题,既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选拔人才,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涉及民生,成为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以教育史为切入点可以形成丰富多元的高考考点和考向,这样既能与现实有机结合,又能回归教材知识且不失历史之味。
预测2020年高考历史学科对于这一热点的考察集中在教育史这一方面,考察中外教育发展史,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古今中外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等等,师生在复习时应侧重如下几个方面。本专题高考中选择题与主观题都有涉及,难度中等。
知识梳理(一) 中国古代教育
1.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2. 汉朝:创办太学,将其作为国家官办的最高学府,各郡国建地方学校;以儒学为官办学校的教学内容。
3. 隋唐以来: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以儒学为主要考査内容。
4. 宋朝:王安石变法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二) 中国近代教育
1.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2. 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培养新式人才。
3. 甲午战争后,自费留学的风气日渐盛行,日本成为主要留学目的地。
4. 清末(1905年),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5. 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主政北大,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大的学术氛围活跃。
6. 抗战期间,中、东部高校内迁。
(三)中国现代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完成教育转型,确立教育方针,进行"教改"实验。大量工科大学相继建立。
2.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基本建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