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化学教育2003(化学教育2020第14期)

admin 2022-05-20教育资讯
2021年6月,又一批刘煜炎的高中生毕业了,这一年,刘煜炎从教已经整整四十周年。这位北京民办学校的校长,13年带出千余毕业生,其中牛剑、藤校的学子云集,成为教育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他从教四十周年的研讨会上,出现了一批特

“科学”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科学不仅仅是信仰,而是拿证据说实话,研究“是什么”“为什么”。

他成为科学家,他培养科学家。

这个过程中,刘煜炎把中国科学家的严谨务实传统和维真创新的执着融入了自己和团队的基因。

转型教育的他,也把这种基因注入到教育事业的探索之中。

?黄光明博士在研讨会发言

?段传喜博士在研讨会发言

03

camford

教育传承

科学家要去解决根本问题

最让我服气的是,我老板挖一口井,他就一定要挖出水来。”时任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刘红平,这样评价他当年的博导刘煜炎。

中科院的四年科研,刘煜炎带博士生去探索挑战性的难题,因为他认为,要当科学家,就要搞诺贝尔奖级的题目。

“当时很胆大,都想特别大的题目,比如生命起源,地球臭氧层的破坏,癌症基因,就因为这些才是物理、化学学家应该想的本质问题。”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研成果还是追不上诺贝尔奖?

刘煜炎认为就是因为没追到根本问题。

“诺奖给的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基础原创性成果。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归有一部分人愿意干这样的事,我就有学生在研究诺奖级别的题目,这种学生最主要的品质是执着。解决科学问题不一定需要天才,就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执着的干事情。”

这样的科学家精神,不仅在科研领域发光,也成为刘煜炎教育思想的根基。

这也是凯博学校师生耳熟能详的“一个目标,一生追求”。

作为科学家的刘煜炎转型教育,成就了他独特的教育视角,他向着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发起了挑战,他带着孩子们一起突破自我,创造价值,缔造了一个个“教育奇迹”。

?刘红平博士在研讨会发言

04

camford

破局教育“内卷”

科学精神和基础教育的化学反应

2003年,刘煜炎开启了基础教育的办学实践。2008年,他开始独立办学。

科学上要去解决根本问题,教育上也是这样。

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死学、失去创造力和热爱,越来越多的焦虑,这些问题的症结到底是什么?

近年来,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鸡娃”“牛娃”“青娃”等。各个阶层都在焦虑,更为严重的是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最初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幼升小”和“小升初”开始就形成了激烈竞争。

“我非智者, 爱智而已”,苏格拉底如是说。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于希腊文,前面的philos是爱, sophia是智慧,哲学就是爱智,就是热爱思考,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哲学的发展孕育了科学,有了科学才有技术,技术强大才有国家实力。苏格拉底的“引产婆”教育思想,即是以培养“爱智”之人为主旨的启发式教育,它是所有原创性科技人才发育的土壤,也是先进技术研发背后的真正推手。

“创新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多年的探索中,刘煜炎发现,首先,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完整的、跨领域的。知识结构越复合的人,越有可能跨领域的创造出新知识;其次是拥有“爱智”的思维方式,拥有好奇心,喜欢钻研不怕失败,这样的人从事“突破性创新”才会水到渠成。

可当下很多学校里的做法却是,努力强化几个学科和几本教材的核心地位,在有限的知识点上反复练习、考试强化,所覆盖知识面狭窄陈旧,同时磨灭了孩子们的好奇、思考、质疑和探索未知的可能。这恰恰是与培养创新人才背道而驰的做法。

近期,国内开始推行“双减”政策。这一轮教育改革是因国家意志而动的,“教育强国”的号角显然已经吹响。

而刘煜炎早在十几年前他创办民办教育之初,就提出,“让孩子们抛弃烦恼的、没有意义的作业,扔掉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点。打开思路,畅想未来,展开翅膀,放飞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未来幸福生活。

在刘煜炎从教四十周年研讨会上,他的老师来了,他的博士生来了,他的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来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