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出的书法教育书(在日本教书法)
二、传统笔墨的缺失
对中国传统笔墨,普遍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片面追求书法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导致作品缺乏内在的笔墨精神。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历来讲究笔墨精神。南朝时期书家 王僧虔曾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宋代苏东坡强调:“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都指出了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是书家通过运用传统笔墨表现出来的。传统笔法,即中锋运笔,运行间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虚实 相合等的基本方法。笔法,虽然只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方面, 但却是表现书法艺术内在精神的前提条件,是书法艺术必不 可少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的中锋运笔法,是通过对毛笔提按的适度控制,积点成线的涩劲运行,通过肘腕手指的精微转换,达 到笔墨意趣相生。在运笔过程中,书写者通过对毛笔的控 制,将力量作用于笔端,在毛笔承受的限度之内,将活的 笔力注入到宣纸之中,笔墨相生,点画线条饱满自然,形 成“锥画沙”“屋漏痕”“万岁枯藤”等鲜活的线条,笔墨意趣,方可天成。
日本书法的点画质感,普遍单薄浮滑,少饱满圆润。主要原因是缺少笔墨的养成和法度意识;普遍缺乏中锋运笔,运行间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且无法无依。因此徒有造形,不见笔墨,不见神韵。另外,日本书法教育中,片面重视大字榜书,忽视对毛笔的提按控制。超出了毛笔弹性承受的限度,虽有书家的大胆激情书写,笔下却难以表现出笔墨内在的精 神,大多是板滞的死气,类刷出的美术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强调掌握中锋运笔,是为了表现出笔墨意趣,进而创造出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气韵。
对传统中锋运笔方法,笔墨意趣的忽视,在日本的中小学和民间书法教育中尤为突出。因先入为主,基础教育就偏 离了正道,只会渐行渐远。在日本两年,看过数次书法展览。在各级书法展览中,有些作品虽有视觉上的外在冲击力,而 乏内蕴内美,是书法艺术根本的缺失。
三、追求个性表现的缺失
日本书法对大字及榜书情有独钟。书法作品,往往以一 字或两三字为内容,表现形式及其随意张扬,充分表现书家 的个性。书法创作追求个性表现,无疑是正确的创作导向, 但作品美好的表现力,需要书家具有长期扎实、深厚的笔墨 功夫积累,及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知和见地。真正的个性表现, 是用传统的笔墨书写不同的表现形式,异曲同工,历代经典 作品,形异而质同,书家用内在相同的笔墨精神,书写不同 的个性特质和时代风貌;真正的个性表现,不是胡乱不羁的 涂鸦,不是简单表象的特立独行。
客观而言,日本一些具备深厚传统书法功力的书家,由 于有深厚传统书法笔墨的基础,大字榜书有其独到之处,具 备艺术感染力。如已故的井上有一,长期致力于颜体书法的 临摹,在榜书创作中融入自己对颜体书法的理解,故其作品 线条的质感厚而活,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但这样的书家在 日本为数不多,很多专门致力于榜书的创作者,往往不具备 中国传统书法的根基,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致力于大字 榜书的创作,一味创新求变,导致作品线条及墨色的混乱不 堪。虽有外形的变化,点画线条缺乏活力,运笔过程平铺直叙, 缺乏起伏顿挫的涩劲,看似有视觉上的震撼,实质少有内涵, 难言艺术创作的成功。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不仅是学习方法、传统笔墨和真正个性的缺失,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特质缺乏深刻 的认知与领悟。当今中国书法艺术日渐普及、繁盛,传承和发展这一国粹,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和弊端,在中国现实的书法环境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已经拉开了序幕,高校书法教育日益发展,如何在正轨上更好地将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值得我们去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