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项目建设工作主要做法与经验(项目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这个项目怎么找呢?寻找挖掘什么样的特色?
(一)发现特色。
如何发现、选择和定位?
首先要把握好原则。我总结了七大原则:
方向性。特色工作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特色创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素质,追求育人成效。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可以特立独行但不能偏离轨道,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特色工作的根本任务,特色才能被认可,才有生命力。
统一性。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统一。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根,不能为了追求特色搞得学校不是原来的学校,育人目标也不是原来的育人目标了。
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久”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和要素。
整体性。首先是全员参与。特色项目可以部分参与,但特色学校一定是全员参与,特色必须成为学校所有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理念和自觉行动。有的校长可能会说,我的项目参与人数就是少,比如足球,怎么全员参与?如果只是足球特色项目,可以少数人参与,但一旦是足球特色学校,那一定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受益,各级的申报条件也要求这样,那怎么做到呢?你可以开设特色足球课程,让每个孩子体验和感受足球技能和足球文化,踢的是足球,学的是精神。这就需要提炼出足球精神:比如团队协作、相互配合、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服输精神,用足球文化来育人。可以说,最后能成为特色学校的,一定不是那个特色项目本身,一定是它背后的内涵和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提炼内涵,形成文化。除了全员参与,还要全面体现,就是特色无时无处不在,而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科学性。特色工作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特色不管怎么“特”也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论“新”也不能脱离学校实际,方式方法无论怎么“异”也要符合客观要求,学校的特色工作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不能一哄而起,草率运作。学校搞一个特色项目,把国家课程改成你的特色课程,这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是不被允许的。
稳定性。特色切忌朝令夕改,因为特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基因,是骨子里的东西,需要的是传承。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已经有特色项目,校长要带领老师们把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向特色学校进军;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已经是特色学校,标志着这个学校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熟,校长要带领大家长期保持和发展,成为学校的传统。
可行性。即可操作性,有没有条件。比如:师资、硬件等。
可以说,中小学特色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了七大原则,还要讲究一下具体小策略。
诊断策略。不能只在那儿想,要出手去做,做的第一步就是诊断,对学校过去(办学历史)、现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然后论证定位,先组织本校人员内部论证,然后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有关教育专家,就办学特色的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进行论证。要时刻保持一种论证的精神。
文化传承策略。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其中核心的、优秀的要传承下去,不要断开,不要丢失。
转化策略。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改造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比如一个环保教育特色学校,之所以选择,可能对于这个学校来说,环保是孩子们欠缺的东西,需要下猛药来加强和提升的。
发展策略。特色学校建设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它既要把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教育特色体系中去,又不要被原有的框框所束缚,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
每所学校都有特色,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思想,关键是找到和找准,然后定向定位。定向和定位之后,接下来就是定义特色。
(二)定义特色。
定义什么呢?一是定义特色前面那个独特的“词”,二是要定义(总结、提炼、概括出)特色的文化内涵,让它与众不同。比如:育才学校要创建的是“演讲教育”特色学校,“演讲教育”就是那个独特的词。开始叫演讲特色,因为是以演讲为载体进行育人,所以“演讲教育”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