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过程的例子(教育研究方法例子)
每年“五一”前,富春七小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收获节”。操场上,各个班级搭起美食摊位,孩子们会将种植的蔬菜、水果进行制作、分享和义卖。有的将刚收获的土豆和蚕豆做成美食,有的亲手做出农家乌米饭,有的兜售着农场里长成的巨大花菜……
兔子咬人引发的大讨论
开心农场。
新劳动教育坚持13年,还有些收获,突破了章振乐起初的设想。
富春七小的“开心农场”曾养着两只小白兔,给学生们带来很多欢乐,但2011年,其中一只兔子不见了。
“有学生觉得,农场里只剩下一只兔子太孤单了,便把自家养的兔子放进了农场。”章振乐回忆说,可这只兔子一来就闯了大祸,“当时,总有一些孩子围着小兔玩,喂它吃草,但新来的兔子一连咬伤了3个孩子。”
“我们紧急讨论处理办法。有的老师建议赶快把兔子送走,但也有学生急切地来找我,希望把兔子留下来。”章振乐决定,把决定权交给全体学生。
那一周,兔子的去留成了老师、学生和家长间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学生联名给我写信,说他们查过资料,小兔是不适应新环境,害怕同学伤害它才咬人。连受伤学生的家长也打电话给我,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不能都怪兔子。”章振乐说,孩子和家长们想了很多办法,几乎所有的建议都是,留下兔子。
最终,兔子在校园里安了家,老师们借此机会教育,孩子要多关爱小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孩子们做的自然笔记。
此后,一系列“兔子课程”在校园推出——在观察母兔拔毛护崽的过程中,孩子们领略了母爱的伟大;在母兔产崽后,孩子们领养回小白兔,为生命的延续助力;当小兔子夭折时,孩子们一起为它举办简单的葬礼,体会生命的离别;兔子的故事还被搬上舞台,排练成课本剧;兔子咬人的事例被搬进课堂,展开辩论……
“这就是劳动教育的延伸。”章振乐说。
新劳动教育种子的生根发芽
“收获节”。
新劳动教育的一粒粒种子,渐渐在孩子们的身上生根、发芽。
身为家长的胡华英感慨,“自从儿子在农场里种过大蒜,以前不爱吃的大蒜现在也吃了。”
“儿子在富春七小读书时,他们就要自己打理农田,培养了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彭一锴的母亲杨佩珍很欣慰,“即便儿子已经读高中,学习压力比较大,但他还是乐于做家务,洗碗、垃圾分类做得比我都仔细。”
羊楚依的母亲则清楚记得,女儿还在读一年级时,有一天带了个神秘宝贝回家,“因为下雨,她用校服包得严严实实。我打开一看是个大萝卜,原来是孩子自己在农场里种的萝卜丰收了。”她笑着回忆说,那天,女儿抱着萝卜睡了一晚。
孩子们珍爱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也在农场的劳作中萌发出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或者对人生的认识。
自从在农场遇见甲壳虫后,13岁的骆亿垚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多的时候家里养着20多种昆虫。”8岁的汪科辰则探究起动物的繁衍,有个暑假用20天将一箱受精蛋孵化成22只小鸡。
独轮车比赛。
从富春七小毕业8年,但任冠潮仍记得当年自己耕种向日葵的艰辛:种子迟迟不发芽,他浇了很多水,可因为浇水太多,反而死了。后来,他调整了方法,向日葵终于开花了,并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在日积月累中,任冠潮渐渐懂得,无论是种植,还是人生,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遇到挫折,就再多尝试几次。”
任冠潮还记得作文曾是他的短板。高考前几个月,任冠潮和同学约定,每天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其他同学只坚持两天便中断了,但任冠潮持续了整整三周,直到评分提高了10分。
“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孩子学会劳动这么简单,而是一种综合教育。由劳动延伸开,孩子们既能培养劳动技能,又能体验日常劳动和科技创新背后的艰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章振乐看来,这正是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提升到新高度的缘由,“这是育人模式的转换,教育方向更加注重具备实践性、体验性、社会性的劳动教育,注重人格修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