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夷陵区蒙氏教育幼儿园(夷陵区幼教集团)

admin 2022-05-20教育资讯
本期话题仔细阅读《史记》对战国以至秦汉的诸多名将的履历记载,能够很明显地发现这样一个普遍规律:白起、赵奢、王翦、韩信等名将的早期履历都是非常模糊的,我们看不到他们作为士兵或者低级军官的时候参加过哪些战役,有过怎样的成长经历。为何《史记》


——《史记·蒙恬列传》


公元前210年,窃据大位的秦二世胡亥命使者持诏将支持公子扶苏的蒙恬下了大狱。使者入狱对蒙恬宣诏的时候,第一次称呼蒙恬为“内史”。这说明蒙恬此时的职务名义上仍是二千石卿的内史。


内史是负责掌管京畿治安的重要官职(汉武帝以后的左冯翊和京兆尹就是自左、右内史演化而来的)。可蒙恬自公元前215年,也就是下狱的5年前就奉了秦始皇的命令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他事实上无法履行内史的工作职责: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史记·蒙恬列传》



蒙恬长期驻扎在遥远的北边长城,而内史治理京畿,又不可一日暂缺。由此推断在蒙恬挂名内史的这段时间里,真正行使内史职权的应该另有其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显然不能当真把“内史”视为蒙恬的职务,只能视之为蒙恬的“职衔”——这个挂名反映不了蒙恬的实际工作内容。蒙恬的实际工作是受了秦始皇的差遣领兵出征,故而使者在狱中的对话,第二次称呼他便是“将军”。“将军”是秦始皇派给蒙恬的差,也就是他的“差使”


之所以在职务之外又有差使,是因为秦国(朝)一直沿用的是临战命将的制度。关于这一点,《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说:


战略决策权属于皇帝,战场指挥权属于将军(中略)。对统兵将领的任命也是这样,由国君临时做出选择和任命。(中略)将军独立自主的作战指挥权,仅仅限于作战期间,作战任务一结束,便立即交出兵权,脱离部队。


——《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



为了杜绝高级将领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保证秦君对国家军队的绝对控制,秦制规定,只有在军队遂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将领才会被临时赋予军事指挥的职权。一旦作战行动结束,将领的这一临时职务便遭解除。


既然指挥军队只是战时的短期任命,就意味着将军们平时必然另有职务。因此我们不妨把区别于职务的战时任命称之为“差使”。在《史记》对重大军事行动的记载中,凡称“将军”、“上将军”者,多半是指武官的差使而非职务: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进行到一半儿的时候悄悄抵达前线,从王龁的手中接过了秦军的最高指挥权。因为白起是爵为第二十级的列侯,地位远高于爵为第十级的王龁,因此白起就成了“上将军”。所谓“上将军”,意思是指挥权凌驾于诸将军之上。王龁出任尉裨将,也就是担任白起的副手。从将军变为裨将,只是调整了王龁的差使,而非贬他的职。


从《史记》的相关记载看,临战命将、赋予差使的制度不独为秦国所有,也不仅限于战国时代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前,楚怀王授予宋义的这个上将军头衔其实跟长平之战中的白起一样,也是差使。相应的,项羽出任次将,也就是担当了王龁的角色。至于“鲁公”,那是表明项羽的爵位。



“差使”这个战时职务的存在是导致《史记》对武官晋升履历记载不清的主要原因。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