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猛土职业教育咨询()

admin 2022-05-20教育资讯
石千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9级本科生)霍童古街(摄影:石千千)一、霍童的山、江、海霍童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距宁德市区47.7公里。据《寰宇》载,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在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改霍桐山为霍童山。“山之

从茶厂望向山野(摄影:石千千)

由于食物带着不同的山水之“气”,它们在烹调时也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林先生向我们介绍了竹笋的加工,刚从山上获得的笋仅仅是用白水煮,不加其他任何调料。蘸料宜用鱼和食盐发酵制成的鱼露加鲜,略加酱油,泼热油。目的是取鱼露的腥味以调和笋的土味。溪鱼、豆腐与溪水有关,提鲜就宜用酱油而不是鱼露。味道之调和,正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而这一观念的延伸,就是今天的霍童人相信,肉类不宜多吃,且必须与青草同食,方能以青草之清凉,去油腻之荤腥,以达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清蒸螃蟹(摄影:石千千)

四、历地方知识与自然的分类

霍童有深厚的道教渊源,道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和炼丹家葛洪曾经到访霍童,他所言:“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可以视为道教与医术关系的确证。葛洪将元气看作是生命的本源,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守气”就是守住生命的根本。医家在援道入医的过程中,受到气生万物生命观的影响,重视气的运转,这些观念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了霍童人的日常起居之中。

在食物分类上,霍童居民受到道教对于食物气性分类的影响,但更根据自身所处的山川环境,根据环境、时节、周期以及为人体带来的身体感受来描述各种食物之“气”。山、江与海像是一个大的象限,为万物划分出基本的分类框架。普遍性的道教观念与在地化的自然知识相互融汇,共同形成了“山土气”、“江土气”与“海土气”这一分类模型,其在本质上反映出当地农民与山、江、海这三个生态系统的互动。

山对于人而言,是平和的、稳定的、可靠的、可控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将霍童山列为“第一洞天”,山间万物也历来被认为具有得天独厚的灵性。但灵气不完全等同于野生,《八闽通志》中记载了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壤缺肥的治理方法,反映出当地人对于各种山土性质的熟悉与调控。可以说,“山土气”始终来源于人类的投入与耕作,而并不完全是自然天生的存在。

霍童溪在农民的眼中是“难以掌控”的形象,《宁德县志》中不仅记载了嘉靖年间的洪水,也记录了霍童溪的汛期:“每自春夏之交,洪水淹没民居”。也许正是这种对洪水的恐惧与距离感,使得带有“江土气”的江中水产被认为最具寒性、最不宜多食的食物。然而也正因如此,霍童溪的鱼类资源在长期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上、下游水库的相继建成。

在与海的互动中,人们难以把控进退的尺度。《宁德县志》说:“洋底有井,波涛易作,又号三江口”。清朝邑人崔朝钦在诗中生动记录了官井洋上垂钓、捕捞的场景:“渔人衣食一扁舟,打鱼不畏阳侯猛”,“投纶举网不计数,合围俨在水中央。”霍童溪流域的人们依赖海产提供食物,也必须经由海路与外界沟通,但由于霍童溪出海口外巨岛环绕,与外海交通远远不如福安、古田等处便利,因此海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丰饶之地,又是不可测度的异乡。“海土气”鲜美然而不宜多食之说,也许正来源于此。

总之,在与山、江、海的互助中,霍童村居民与山林的互动是良性的,他们了解山,也能把控住向山索取、给予的尺度。他们对江水是敬畏的,只有减少对于江中资源的获取,才能使江流维持稳态,保一方安宁。与海的互动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那片广袤而未知的世界,既是霍童活力的来源,又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这三种“气”,不仅是食物分类的框架,也体现了霍童人眼中“取舍适宜”的观念,它们是霍童居民与“作为主体的自然”的互动经验,深藏着当地人对于天地周转之道的知识,也是“道”之所在与“生生”的源泉。

一些雕刻精美的花窗,当地人说过去这类花窗很多在洪水中失窃(摄影:石千千)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刘威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