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论文(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论文)
“奥运会其实只是奥林匹克活动体系的一部分,其中的思想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奥林匹克教育。”带着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更多人的想法,再次回到国内的裴东光,开始专注于推广奥林匹克教育。
就在2000年,裴东光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制作了103块大展板,这些展板上有上千幅图片,还包括了不少文字说明,全面展示了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框架和体系,其中包括了奥林匹克历史、组织体系和思想。
按照裴东光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开始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的里程碑事件。”
不到一年之后,2001年7月13日,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说出“北京”时,中国终于引来了奥林匹克。
“其实在国际奥委会将承办权交给各个主办国的时候,就有一个要求是在奥运周期里推广奥林匹克教育。”裴东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我最开始想找一些名校做奥林匹克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因为我觉得名校更有影响力和提升作用。”裴东光的热情却没能换来大部分名校校长的认可,“很多学校基本上不接待我,甚至连门卫都可以把我拒绝。偶尔会有几所学校的校长听一听,但是也没有什么兴趣。”
直到裴东光遇到了羊坊店中心小学的体育老师周晨光,他们在聊了四个多小时之后,谈到了“办一场模拟奥运会,并且把重点放在开幕式”的想法。
幸运的是,羊坊店小学的张彦祥校长也非常支持他们的这个想法。于是,他们就开始进行各种筹备,并且让参与的班级以“一班一国”的形式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
“我记得是2002年5月10号早上9点,全中国第一届模拟奥运会在羊坊店小学正式开幕。”裴东光至今都记得他看到学生们扮演的“奥运小天使”高举火炬入场的时候,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开幕式结束之后,我跑到学校外墙连抽了三根烟。那种带一点悲壮感的情绪一直没有平复,人在艰难的时候就是容易被自我感动,当时的泪水包含了太多感情。”
但也就在那一场模拟奥运会之后,裴东光和羊坊店小学的师生将奥林匹克教育的种子悄悄撒在了中国的教育土壤里。
“2004年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北京市教委希望找我了解奥林匹克教育,然后我就去给三所大学和教委的负责人讲了奥林匹克教育。”裴东光自己都不知道,正是他举办的那场模拟奥运会在网络上的视频让他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联系在了一起。
裴东光(右起第五)。
从“北京模式”到冰雪运动旱地化
2004年,奥运会进入了“北京周期”,按照国家奥组委的要求,北京开始启动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深入研究并且大力推广的裴东光,成为奥林匹克教育办公室里最重要的一分子。
从2004年到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在北京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深入了不少学校,并且形成了属于中国特有的“北京模式”——首创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在“同心结”学校举行交流活动,开展“奥运会志愿服务教育”,并且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活动。
“我算是一个有心人,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我就把曾经做的103块展板,还有模拟奥运会,以及在北京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各种活动和经历记录下来,把日记变成了论文。”
裴东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用了两年时间把这篇论文翻译成了英文,还特意找了语言专家来帮忙润色,“那段时间我还特别忙,一年要讲几百场讲座,有时候一天就要讲三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终将触摸幸运之手。”裴东光经常和他的团队成员说起这碗鸡汤,而他也确实触碰到了“幸运之手”。
当然,这份“幸运”正源于他的努力和执着——那篇记录了他和奥林匹克教育的点点滴滴、超过20000字的论文《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最终被收录在奥林匹克权威论文集里,并且成为了那本论文集中唯一一篇中文论文。
“这是第一次把奥林匹克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介绍给了国外。”就在那篇论文发表之后,裴东光还受邀到奥林匹克学院给世界各国的学术代表讲述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的故事,“那时候讲了一个半小时,我真的感到很骄傲。”
在将“北京模式”带给世界之后,裴东光并没有停下他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坚持模拟奥运会,为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背景的人讲述奥林匹克教育,甚至编撰教材……裴东光在“后奥运时代”依旧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