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公安局三讲教育()
1987年,各级团组织开始了“四抓四建设”,即抓优质服务,建设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抓婚事新办,建设文明、科学、健康的风俗习惯;抓便民服务,建设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抓文化生活,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给各个领域的青年们都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活动丰富他们的内心和精神。
除此之外,共青团还开展了“文明经营示范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教育、立足岗位树新风等活动,并注意引导青年开展各种健康的娱乐活动,让青年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各级团组织还通过评选“杰出青年”、宣传青年典型等方式,为青年们找到学习的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来教育和影响青年,是共青团的“拿手戏”。在那个不断有青年冒出“迷惘”和“虚无”思想的年代,共青团一直在不停地为青年寻找和树立精神的标杆。
这其中,张海迪是家喻户晓的一个。
1983年3月7日,张海迪被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在此之前,《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她的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和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个5岁时就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的青年榜样让大批的青年折服:身残志坚,自学了英、日、德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资料和著作,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及针灸。
邓小平同志当时专门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张海迪成为“四有新人”的表率。张海迪巡回报告会、张海迪事迹展等活动在各地也相继开展。那时,很多青年正处迷茫,缺乏信仰,张海迪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正确的人生观”,激励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奋发向上。
而这也正是共青团树立榜样的初衷。
走进新世纪,引领青年为时代发展建功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改革发展面临新挑战,多元的经济思潮也同样给共青团和青年人带来挑战。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随后召开的共青团十三大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致祝词,提出“希望广大青年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成为有远大理想的一代、勤奋学习的一代、艰苦创业的一代和道德高尚的一代”。
这也是党中央给共青团指明的重要工作方向。
该如何引导青年培养青年,让他们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共青团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工作的新路子。
一个明显的时代需求是,经济发展对于职业文明的呼唤。这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切口,以“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和“青年文化园”为主要内容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随之被提出。
“青年文明号”活动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内容,它以一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业绩为目标,与社会文明进步产生共振,与青年成才立志形成共鸣。活动一经开展,便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1994年4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青年文明号”牌匾题字。4月8日,团中央与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在首都机场为4个文明号先进示范单位授牌,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建活动就此展开。直到现在,这项活动仍然受到广大青年和社会广泛认可,一批批青年在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历练中成长。
创建活动的开展提高了青年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青年通过集体荣誉的共同追求,凝聚了起来,用自己的方式为经济发展助力。
步入新世纪,为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在更宽广的层面提升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共青团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
有的活动,至今仍是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品牌。比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个始于2007年的思想引领工程,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被列入十大发展领域中的第一个领域“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最重要发展措施之一。11年间,各级“青马班”共培养大学生骨干超过120万人,“青马工程”已经在全国高校落地生根,成为共青团组织彰显政治性特征、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的重要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