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庭教育德育(梁启超家庭教育观)
那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容易复制呢?
其实在家长以身作则这一步,在很多现代家庭中就已经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但如果不考虑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方式,梁启超对于子女的另一种教育同样十分重要。这种教育方式从他给子女们寄的大量书信中其实可见一斑——那就是父亲对子女务必真实的爱。
梁启超因工作需要,经常外出各地,其子女因年纪不一,部分成年子女也在外地求学或工作,因此给子女们写信则成了梁启超的一件头等大事。经常是前一封信刚发出,下一封信就开始动笔,目前仅是能够收集到的梁启超写给子女们的信就已经多达400余封,而绝大多数已经被遗失。从信的内容上来看,大多都是梁启超对子女的嘘寒问暖,但更多的还是他在信中以如同朋友一般的口吻向子女介绍自己的近况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经历,还经常将自己近期在学术上的思考在信中给子女讲述,信中毫无父亲对子女的威严及压迫感,甚至还有些玩笑话,就像是朋友之间的闲谈一般。
在梁启超给子女所写的所有书信中,给大女儿梁思顺的信是最多的,他常在信中将女儿梁思顺亲切的称呼为“宝贝”,又为了与二女梁思庄区分,将梁思顺称为“大宝贝”,二女梁思庄称为“小宝贝”,而其当上院士的两个儿子梁思成与梁思成被他称为“不甚宝贝”,这种称呼让人听得不由得发笑,不由得为梁启超这种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与家庭氛围暗自赞叹不已。
1912年,梁启超结束了他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但他在准备回国之前,让当时与他一同来到日本的大女儿梁思顺继续留在日本,以完成未结束的学业,而自己则回国投身国家大事。回国之后,因思念女儿,常常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吾得汝书为惟一乐事”,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女儿深深的父爱。而当女儿给其来信表示自己想要加快完成学业而回国时,梁启超又赶紧去信告知女儿,让她爱惜身体。
相比于对女儿的这种直接而又热烈的关心,梁启超对儿子的关爱则显得如同高山一般的深沉浑厚。1923年,梁启超煞有介事的给因车祸而住院的梁思成写信,信中郑重的告诉梁思成要利用在医院休养的这段时间好好读一读国学经典著作,体会“生于忧患”的理念。在1928年,梁启超曾给留学的梁思成写信,为其筹谋回国后的道路,但梁思成在回信中对此事却丝毫不提,仿佛根本不在意父亲对自己的这份关怀。此时,梁启超又去找女儿思顺,让她开解梁思成。
正因为梁启超无时无刻不注重与儿女的沟通交流,因此他的子女们都愿意亲近父亲。也就是说,父母若想孩子亲近自己,那么就必须先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梁启超在子女面前表现的形象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严父”形象,正是因为梁启超的思想和理念先进,他明白应当将父亲对孩子的这种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家庭虽然会因为种种原因,成员无法聚集在一起,但家庭成员之间能够进行频繁的情感交流,那么这个家庭就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
由此看来,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之道已经不难总结出来,那便是在家庭教育上采用家长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子女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当做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入的感情交流。梁启超作为一名近代中国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在家庭教育中不仅仅向子女传递了修身冶学的观念,还以一个富有情感的父亲形象与子女之间进行着平等的灵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