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教育思想观点(丰子恺的教育思想)
丰子恺知道真正爱孩子,就要让他们受好的教育,所以,他对孩子的读书学习极其重视。
1932年他的缘缘堂在故乡石门落成后,丰子恺就隐居乡间读书作画、写文赋诗,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
然而,比起乡间,省城的教育更为正式理想,于是,他把两个大女儿送去杭州的寄宿中学读书。
每次去学校看望孩子,他既伤神分离时的不舍,也有对寄宿生活的不忍。于是,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放弃缘缘堂长住的自在潇洒,不惜金钱也要在杭州租房。
平时在杭州居住,这样周末孩子就有家可回,和父亲共享快乐时光。而到了寒暑假期,再一同回到缘缘堂居住。
只是,到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这种生活也被打乱了,1938年2月,缘缘堂不幸在战火中被烧毁。
为了避开日军,丰子恺举家逃难,辗转先后迁居长沙、武汉、桂林、宜山,最后在遵义暂时稳定下来。
孩子也跟随父母四处流亡,居无定所,学业断断续续,但他们在父亲的影响下,还是坚持自学。另外,丰子恺也一直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在遵义罗庄时,丰子恺想出一种学习兼娱乐的办法,在每个周末晚上举办一次家庭联欢会。
每次家庭联欢,丰子恺会从城市里买回五元钱的食品,孩子们一边吃一边听爸爸讲故事。
故事讲完了,就结束了?
当然不。丰子恺要求每个孩子在听完故事后,写成作文,交他批阅。
由于战乱,物价上涨。家庭联欢的食品购买,后来也从原来的五元变成了十元。
为了让这种聚会显得更为雅致,他们根据江南方言,将“五元会”称为“和谐会”,将“十元会”称为“慈贤会”。
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对待儿女,丰子恺就如朋友,给予最大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就和结交益友一样,丰子恺也要求子女真诚、正直和独立。
1.真诚:
存真情,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让情感自然地表露出来。
护真心,不干涉孩子内心的选择,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生长。
2.正直
李叔同是丰子恺的老师之一,他教导丰子恺“先器识,后文艺”,丰子恺也一直教导子女要先学做人,才后方可谈学问和艺术。为人要正直、坦荡,绝不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3.独立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
“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
“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而在这样的要求下,他的孩子很早就不再依赖父母生存,这和他们后来做出的成绩也是密不可分的。
丰子恺7个子女中,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出现和丰子恺一样的名人,但是他们都各自有所成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安稳而充实的生活。
丰华瞻:丰子恺长子,任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
丰元草:丰子恺次子,长期从事音乐出版,任人民北京音乐出版社编辑;
丰新枚:丰子恺幼子,精通数国语言,任海外专利代表;
丰陈宝:丰子恺长女,中外文水平具佳,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丰宛音:丰子恺次女,多年从教,长期供职中学;
丰一吟:丰子恺幼女,多才多艺,文学、书画、翻译兼通,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