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爱国主义教育(八宝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五九旅不但创造性地在陕北种出了水稻,养了猪、牛、羊、鸡、鸭,还建起工厂,农工商并举,多种经营,解决了部队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问题。延安南泥湾集团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马杰向我们讲述了南泥湾马兰纸的由来:当年边区纸张极其缺乏,印刷纸张的原料主要是废麻袋,产量少且质量低劣。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了解到马兰草纸适宜印刷之用,便带领战士们上山寻找马兰草,发现南泥湾周边沟壑马兰草资源很丰盛,建议王震旅长请马兰纸的发明人华寿俊到南泥湾来指导生产马兰纸。后来,华寿俊指导在旅部所在地金盆湾建大光造纸厂,以马兰草为主要原料。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变成了丰富的造纸原料,十万斤马兰草可造二十万张纸,印成各种书报刊物,使边区的新闻事业得到充分发展。
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等视察了南泥湾。毛泽东到田间、营房、伙房看了部队生产、训练、生活情况,向干部战士热情问好。王震向毛主席一行汇报说:“部队做到了全部自给,不拿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毛泽东高兴地说:“困难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
1942年,毛泽东对1938年以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记者 李卫文/图)
访谈与点评
让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成为党史教育的新课堂
刘婷在整理资料。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个骨干力量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曾经的中共中央党校已经被战火损毁,但今天,在中共中央党校旧址上,按照原址重新修建的大礼堂和校部窑洞已经基本竣工。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刘婷告诉记者:“中共中央党校旧址隶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目前由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代管。中共中央党校旧址现有大礼堂一座,校部窑洞11孔。校部窑洞于2015年开始修复,现已恢复。礼堂于2017年开始修复,目前正在进行陈列布展方案编写与申报。”虽然中共中央党校旧址还没有正式开放,但刘婷已经开始熟悉和学习相关的资料。她说:“等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正式开放后,这里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
相信在一群像刘婷一样对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有情怀、有感情的人们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党校旧址很快会以崭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记者 杨露雅文/图)
采访手记
传承红色精神 谱写美好未来
南泥湾,一个曾经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当它同一支英雄部队的名字连在一起时,它成为在革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个地方。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这是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留下的豪情誓言。
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扫荡”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极为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围堵封锁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缺衣少食、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军垦屯田、开荒生产,上下同心、共渡难关,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短短3年时间里,硬是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已载入史册。然而,在垦荒过程中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的南泥湾精神,至今激励着在南泥湾这片沃土上的人们赓续红色精神,奋发图强,谱写南泥湾崭新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