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
《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指导对象有两个,一是幼儿园,二是家庭。幼儿园中的教师熟悉掌握《指南》,因为它是实施科学保育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家庭中的家长不了解不熟悉《指南》,因为它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似乎与不从事教育的人无关,其实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从广义上说“家长”也是教师。一个熟悉掌握,一个不了解不熟悉,这里就构成了一个合作共赢关系。幼儿园要帮助每个家庭理解《指南》精神,要为其提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建议,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南》就是家庭生活指导的根基和源泉。
《指南》指出,幼儿的饮食习惯、体态、生活习惯、生活用品的选择、情绪、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等都需要在生活中关注培养,并给出了具体的教育指导建议,教师要将这些指导建议消化吸收后传达给家长,让他们的教育有抓手,不模糊。如家长要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站坐行走”姿势,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体态;要根据幼儿的身高、体重情况,选择适宜的桌椅等学习用具。
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生活就是最好的交流和运用的环境。家长和幼儿是平等的倾听表达者;家长是幼儿倾听表达的引导者、示范者,表达的方式和语言都是家长要给予幼儿的。在倾听表达中,家长应渗入丰富的语言和文明的语言习惯。
生活是幼儿进行阅读与书写准备的环境,如体会标志、文字符号的用途。在疫情下的生活,幼儿感知了居家隔离、封闭入口、戴口罩、消毒、检查体温、酒精等疫情防控事物,这些物品都有自身的标志,家长可以结合生活让幼儿知道这些标志可以代表具体事物。疫情下的幼儿居家的时间更多,在家庭当中的文字也会有很多,如新买来玩具的说明书、消毒液上的文字,家长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幼儿居家涂涂画画的时间也多了,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利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与符号的区别。
“社会适应”中指出幼儿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现在疫情时期,“行为规范”是被提到最多的词汇,如“居家隔离、少出门勤洗手、出门带口罩”等等,这些都是疫情下新出现、新立下的行为规范。家长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幼儿感知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社会适应”中还有重要的“归属感”教育,我们都是中国人,要为抗击疫情一起努力;我们都是密云人,我们都是东邵渠人,要为自己家乡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现在的生活中有口罩、消毒液、体温计、一次性手套等疫情防控物品;有佩戴口罩、消毒、测体温等疫情防控行为。以上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是往日生活中没有的,成人可以从这入手帮助幼儿去认识物品、了解探讨出现的现象,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幼儿宅在家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接触的比较少,但是通过网络视频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不惧危险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前线的警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等,他们的事迹都是美的。家长在带领幼儿感受动人事迹的同时,还能从中引导幼儿知道不同种类的职业,体会不同职业的辛苦,让幼儿能够关心尊重他人。幼儿在家看电视的时间比往日要长,在保护眼睛的前提下,家长可以推荐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供幼儿选择观看,如皮影戏、剪纸动画、水墨动画、捏面人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家园合作共育幼儿的一本重量级教育书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常读常思常用,不断挖掘运用它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发挥一名幼教者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