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物来顺应)
文/时光了了
常言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曾国藩家训十六字箴言物来顺应)
大丈夫治国齐家平天下,古时的君王治理一国殚精竭虑,如今的国家繁荣昌盛。
治理个人的小家也需要“殚精竭虑”,家是永远的港湾,治理好一个家是一门学问。
国人自古重视教育,没有良好的家风,就无法培育出有能力有孝心的下一代。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围绕“家”这一命题作出论断,古有包拯的《包拯家训》、司马光的《家范》,近现代有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等。
家风家规,是令家族延续下去并长久不衰的核心。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治家有方的教育家。
他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百余年,但曾国藩对于为人处世、治家育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
任何一条好的品德要求都能作为家规家训,各个家庭的家风不同,所推崇的家训也不同。
但是,一个家要想兴旺要想发达,就必须牢记曾国藩的这三条家训。
要想治理好一个家庭,就得先让个人的思想强化。
作为家中的主心骨,要想经营好一个家庭,就要先让自己有正确而独到的治家思想。
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家风,虽然不会写出来,但处于这个家庭中的家庭成员会切实地感受到,而作为一个新家庭的主导,要治家,先修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数,留下了不少经典可读的典籍。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如今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治家修身的现代书籍,既有古人的思想,又以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叙述。
曾国藩认为,读经典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且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为了治家也好为了修身也好,要有识,不要学到了一点就沾沾自喜,最后就是有恒,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是很重要的,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众多,可能提升自己的好习惯却越来越令人忽视。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静”也是曾国藩家训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人要常静,因此提出常“静坐”,先让自己的身体宁静下来,再带动自己的内心去宁静。
治家不是一件简单事,难免会遇到矛盾之处,面对冲突第一时间要静,对待家人更不能暴躁、不耐烦。
学而常思方能致远,日子一天一天在过,人却不能随波逐流,生活来了压力再去准备是不行的,要时常思考这个家庭中的主要矛盾。
从现阶段的、未来可能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家才能经久不衰。
焦躁只会带来负面影响,既然身为一个家庭的主导者,就应该有主心骨的稳重心态,面对压力要稳得住,面对挫折要经得起。
静,不是让人单纯地休息,而是静下来思考,冷静时往往比浮躁时思路更清晰,对待家人的争吵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静”,处理好一个家的矛盾也就有了稳固家庭的基础。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惰使人颓废不前,家风其实也有好有坏。
很多家庭都有“懒之风”,上一代的懒散若不经遮掩,很容易会让下一代也跟着懒惰成性,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懒的对立面就是勤,有勤则无懒,要想下一代勤奋,作为教育者就要以身作则。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曾国藩对待自己优厚的家境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对于家境优渥的现代家庭来说,长期生活在温室中的孩子自然难以面对风浪,教育孩子切忌“全方位”。
同样,勤能补拙也是一个道理,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孩子们来说,勤奋都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顾家要有经济实力,事业上的勤劳能弥补收入上的不足,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勤奋是一种特别难得的习惯,与其在资源上让之“赢在起跑线”,倒不如让孩子们在习惯上胜人一筹。
时光情感课堂:
曾国藩的家训已经被后世的学者们整理成了书籍,就这本书来说,它有它的核心思想,可关于家训的书不止这一种,还有《傅雷家书》、《包拯家训》等等,各类观点要结合家庭状况去化为己用。
学无止境,家风家训也是如此,要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更新、发展。
古人的智慧不可完全抛弃,现代的思维也要懂得逐渐接纳,家不是某个人在独大,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要听听他们对家风的看法。
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与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脱不开关系,同时也要培养好的家风,整个家庭都能够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