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名词解释)
俄乌战争的导火线就是乌克兰准备加入北约,北约不断东扩,这个战争的理由是否可以我们不去评论,我们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北约成立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当年为什么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5年2月结束的雅尔塔会议,将德国分为两部分,分别由苏、美、英、法管理,也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东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为两部分,东西柏林。
>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名词解释)
由于西柏林大部分处在苏联管制区内,双方矛盾不断,1948年6月苏联突然宣布关闭通往西柏林的所有交通要道,250多万西柏林人生活陷入绝境,于是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10年后的1958年爆发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又爆发了第三次柏林危机。
面对苏联的压迫,美英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开会,约定成立一个组织来对付强大的苏联进攻,于是北约也就是二战之后的第一个地区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1949年8月25日成立了,总部设在比利时。这就是北约成立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尔姆施泰特检查站(位于占领区边界),同时,封闭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东德)的腹地。这座城市当时还是一片废墟,但它却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盟国的管制委员会和西方国家的占领军。然而这座城市根本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苏联对西柏林实行了“交通管制”后,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应粮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与此同时,美、英等国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
1948年6月24日,英国中断了运往苏占区的煤、钢。
1948年6月25日,英、美对取道美管区来往于东柏林与波茨坦之间的苏联人故意刁难,以示报复。柏林危机加剧。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27万多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324日的柏林危机结束。
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
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共产党控制的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第一次柏林危机,以美英法胜利而告终。
第二次柏林危机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因为占领区域分配问题出现矛盾。一意孤行与绝不让步的结果就是让一个原本统一的德国彻底分裂成两个国家——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即东德与西德。
这次的事件被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两大阵营对于德国的争夺并没有就此收手,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将导致了双方阵营矛盾的再一次深化。
一、风暴前的不平静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在德国问题和柏林题上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甚至围绕柏林问题爆发了场持续数年的危机。在美国方面,这一危机甚至跨越两任总统任期。
德国分裂后,西方占领下的西柏林就成了苏联眼中的一枚"眼中钉"。西柏林的存在,是西方对外战略的一个关键布局。美国把西柏林看作是实施"解放战略"和"和平战略"的重要依托、而苏联则把它看作是西方对东方进行敌对活动的工具。
1958年3月,西德议院通过决议,决定以原子武器武装自己的军队。这意味着苏联面对的西方军事威胁进一步加剧。同年10月27日,东德政府谴责西方势力违反相关要求,并要求西方国家完全撤出柏林市内,取消相应的一切权利,使得原本紧张的柏林局势再一次紧张起来。
苏联表示支持东德的立场。11月10日,赫鲁晓夫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对美、英、法三国提出指责,强调要重新考虑柏林地位、撤退占领问题。按照苏联的意思,西柏林必须要"非军事化",不得有任何的限制,否则就重新考虑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甚至将其比作"毒瘤",要采取政治手术将其除掉。
苏联的强硬表态,实际上是对解决西柏林法律地位问题的"最后通牒"。西方三国对此反应强烈,拒绝了苏联的建议。1959年1月,艾森豪威尔决定在联邦德国和西柏林进行备战。
在西方的强烈反应面前,苏联的态度开始软化,苏联多次表示,希望就柏林问题进行谈判。但西方拒绝举行首脑会谈,只主张举行外长会议。1959年5月和7月,双方分两个阶段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对德和约问题。
会议期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去世。根据外交惯例,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于5月27日赴美参加葬礼,这一善意使得两方的关系稍显缓和,美苏两国借此机会开了短暂的会谈,但因双方立场相距其远,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赫魯晓夫为缓和局势,宣布放弃了半年内解决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来换得美国对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的支持。
正当一切向缓和的方向上发展时,1960年5月1日,美军飞行员弗朗西斯·鲍尔斯驾驶一架U-2高空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进行侦查时,被苏军的米格-19战斗机所击落,他本人也因此被俘,史称"鲍尔斯事件"。这种军事挑衅行为当然不能让苏方所接受,原本的会谈最终因为这一风波而无疾而终。
二、升级,军事对峙
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后,赫鲁晓夫又在维也纳会谈期间再次提出半年内解决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但被前者当场回绝。按照苏联的想法,如果四大国在半年内不能就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单独与东德签订条约,后者就可以同西方国家进行边境等安排问题。
在美国宣布拒绝这一建议后,6月15日,赫鲁晓夫发表电视广播讲话,声称必须在当年解决对德和约问题,并表示苏联有能力反击武力威胁。7月,赫鲁晓夫宣布加强苏联的军事实力,防备由此引发的不测事件。
另一边,西方三国毫不妥协,警告苏联的政策具有极大危险。美方表示决不允许苏联用武力把西方势力赶出柏林,决心保卫西方在西柏林的权利。为此,美方也相应地增加军事实力,征召后备役人员,增加驻欧美军力量,并要求加强军事准备。柏林局势再次紧张起来。
民间的反应更为激烈,许多东德百姓开始举家迁移。到1961年夏天,东德流入西柏林和西德的人数多达350万,其中不少是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民主德国因此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1961年8月上旬,华约各国进行磋商,支持东德政府就此局势采取措施。
8月12日,东德政府决定加强边界管制,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一律不得随意出境。当晚,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界拉起了170公里长的路障和铁丝网,为了保证可以"惩罚"那些非法出逃的东德人,铁丝网在修建时做了适当的修改与变化。
从8月17日起,一座新的混凝土墙开始投入使用。之后又安装了其他部件,进而扩大了封锁的范围。最终在1961年11月20日,著名的"柏林墙"被修建完成,此后为了保证坚固,又在墙体和四周增加了防御措施,彻底封死了东德与外界的通道。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91年苏联垮台。
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到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
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1/3,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
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虽看出苏联虚张声势,但也不甘示弱,在当年9月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
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在1961年10月10日苏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当年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
审校:于林林
美编: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