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海昏侯墓地址在哪里)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源远流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灿烂的文化,但最终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于尘埃中。
如今我们所熟悉了解的历史都是从各个朝代学者记录下来的历史文献而来,同时还有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而这些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文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昏侯墓(海昏侯墓地址在哪里)
在纸被发明和推广之前,“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古人一般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虽然有了纸,但古人使用简牍的历史仍有三千多年。
这种简书对传播政治、文化、军事、医学等各种知识都发挥过重大作用,它们都成为研究历史极为珍贵的佐证。每当古墓中出土简牍时,对于现代考古学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非常有难度的,但他们仍然视之为珍宝,这不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最值钱的便是简牍了。
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一座古代墓葬因为被盗掘而遭到群众举报,文物部门立即赶到现场,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考古工作。
考古学家小心勘测,直到2015年,海昏侯墓主椁室才被开启椁室中淤泥堆积、泥泞不堪,考古人员进入现场小心清理,并没注意到地上一堆黑乎乎的“泥土”,现场人员回忆说起,“竹简堆积在回廊西北角,看上去像是一堆没用的漆皮”,差点将其当作淤泥进行清理了。
等到国家组的顶级专家吴顺清来到现场后,他判断这堆黑乎乎的“泥土”是汉竹简,之后,竹简被考古人员“护送”到了研究室,经过清理修复,墓中竟然出土了五千多枚竹木简牍。
五千多枚竹简绝对是这次墓中出土的价值最高的文物,价值连城,而对竹简下的功夫也是这批出土文物中最大的,为了剥离它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个手抖,就可能让一根竹简变成了两根。
在剥离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对每根竹简提取它们的正摄影像,然后再对每一根竹简进行编号,编号完成后,又会被3D机器进行扫描,保存它们的3D数据,以为后续工作进行参考。
等到剥离的后期工作中,专业人员发现大部分竹简脆弱不堪,连基本的剥离也无法进行,工作人员只得另寻他法,采取化学方法进行修复,在上百种的加固剂中挑选,最终采用乙醇、高级醇填充脱水法,置换出竹简内部水分,这才让竹简变得坚固,以完成后续剥离工作。
最终,光是第一步剥离就花了一年时间,接下来的清洗、脱色和解读更是不简单。灰尘看似是轻飘飘的,但附着在竹简上的灰尘却需要用韧性高的软刷轻轻拂去,否则就会破坏掉竹简上的文字。
脱色更是神奇,一根根黑乎乎的竹简经过脱色后,变成了米黄色,字迹也变得清晰,然后采用红外线扫描保存,这才是能够让专家进行最终解读的竹简。当工作人员进行解读后,这才体会到文字带来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截至2019年2月,海昏侯墓自2011年发掘以来,出土了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其中有两千多枚韘形佩、玉剑彘等精美玉器,金器数量已达378件,实用车马陪葬坑更是出土了雕刻精美纹饰鎏金的错银青铜车马器……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
2019年3月,海昏侯墓中出土的5200多枚简牍被负责文字释读工作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公布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内容涵盖《悼亡赋》、《论语·知道》、《易经》、《礼记》、《孝经》、《医书》、《六博棋谱》。
其中《六博棋谱》记载了一种名为“六博”棋的行棋口诀,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汉代的社会风尚乃至兵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论语·知道》篇被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这已经失传1800年之久。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简实在是意义重大,央视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复保护纪录片《古书复活记》第四集就介绍了“简牍复活”的故事,竹简复活的过程非常神奇,让普通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体会到工作人员的不易,但在他们看来,却甘之如饴,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作。
参考资料:
【《海昏侯墓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