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龙科(驰龙科有哪些恐龙)
艾雷拉龙(Herrerasaurus)
■体形特征艾雷拉龙体长5米,大约有180千克重,它的头骨长而低平,有锯齿状锐利的牙齿、锐利的爪子和强壮的下肢。它的头部从头顶到口鼻处逐渐变细,鼻孔异常小。
>驰龙科(驰龙科有哪些恐龙)
根据现在科学家挖掘到的艾雷拉龙的化石,人们发现,艾雷拉龙不仅有锐利的牙齿、巨大的爪子和强有力的后肢,而且它的骨骼非常细小而轻巧,这保证它奔走迅速、动作敏捷。此外,艾雷拉龙还能够直立行走,不仅比猎物跑得快,也比--般的竞争对手跑得快,这些条件都保证了它可以成为最好的捕食者。再者,艾雷拉龙的下颌处有一个具.有弹性的关节,可以保证它在咬住猎物时不松口,几乎是完美的掠食者。知识卡片
●时间:约2.3亿年前的中晚三叠纪时期
●分布: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及北美洲
●种类:蜥臀目,兽脚类
●食性:肉食性恐龙
●主要武器:锐利的牙齿、巨大的爪子和强有力的后肢
艾雷拉龙又称埃雷拉龙(近年的译文中此名的应用比较多)、黑瑞龙或赫勒拉龙,是已知最早的肉食性恐龙之一,也是最早的恐龙之一。所有已知的标本都是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西北部的三叠纪中后期地层,属于卡尼阶晚期,约2亿3140万年前。模式中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龙(H.ischigualastensis),是在1963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奥斯瓦尔多·雷格(OsvaldoA.Reig)叙述、命名,且是此属的唯一种。
关于最早的恐龙:非恐龙和恐龙之间的界定相当模糊,甚至可以说是人为划定的,是科学传统的一个副产品。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总目: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蜥臀目Saurischia
科:艾雷拉龙科Herrerasauridae
属:艾雷拉龙属Herrerasaurus
模式种
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龙
Herrerasaurusischigualastensis
两具艾雷拉龙化石的重建模型:
红色个体为正模标本(PVL2566),灰色个体则是被视为艾雷拉龙下目富伦格里龙的正模标本(PVSJ53)
艾雷拉龙是轻巧的肉食性恐龙,有长尾巴及相当小的头。
它的长度估计有3-6米,臀部高度超过1.1米,体重约为210-350公斤。
一个最初被认为是富伦格里龙的大型标本,头部估计长达56厘米。其他较小标本的颅骨,长度估计约为30厘米。
艾雷拉龙的前肢相对较短,小于后肢长度的二分之一。肱骨及桡骨较短,而手掌较长。拇指及第二、第三指都配有弯曲而锋利的爪子,可以抓住猎物。第四指及第五指很短小,没有指爪。
艾雷拉龙或许是地球上最早期的恐龙之一,也有可能是最早有双足兽脚亚目形态的动物。它的后肢强壮,位于身体正下方,股骨较短,而脚掌较长,因而善于奔跑。尾巴用作平衡,会以重叠的尾椎突以使部分尾巴硬化,这亦是适合高速的构造。
艾雷拉龙的骨架模型
艾雷拉龙(较大者)与始盗龙(较小者)的骨架
艾雷拉龙是与众不同的生物,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恐龙的特征,也有部分非恐龙的主龙类特征。
虽然它有大部分恐龙的特征,但仍存在着不同之处,尤其是在臀部及腿部骨头的形状上。它的骨盆与蜥臀目相似,但髋臼只是部分中空。肠骨只以两根荐骨支撑,是一种原始特征;耻骨向后,则是驰龙科及鸟类的衍生特征。再者,耻骨的末端是呈靴形,与鸟兽脚类得很相似,椎体的形状则像异特龙的沙漏形状。
艾雷拉龙的头颅骨长而且窄,且几乎没有后期恐龙的所有特征,却跟较原始的主龙类(如派克鳄)没有多大差异。
它的头颅骨上有5对洞孔,其中两对是眼窝及鼻孔。在眼睛与鼻孔之间是一对眶前孔,及一对长1公分、像裂缝的洞孔,称为原上颌孔。在眼睛后是大的下颞孔。这些洞孔有助于减低头颅骨重量。
有研究指出伊斯基瓜拉斯托组的古生态环境,是火山活跃及充满森林的泛滥平原。气候温暖而潮湿。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常发生季节性降雨。该地的植物包括有枝脉蕨属、木贼属以及巨大的松科。这些植物形成了高地河岸森林。艾雷拉龙似乎是伊斯基瓜拉斯托组最常见的肉食性动物。艾雷拉龙与其他早期恐龙(如始盗龙)一同生存在三叠纪的南美洲森林,以及巨大的肉食性劳氏鳄目蜥鳄、鸟鳄科的脉鳄、及掠食性的犬齿兽亚目。
艾雷拉龙猎食合弓动物的复原图
草食性动物的数量,较肉食性动物为多,当中有喙头龙科(如异平齿龙)、坚蜥目、二齿兽下目(如伊斯基瓜拉斯托兽)、及横齿兽科。它们的数目比类似皮萨诺龙的早期鸟臀目恐龙更多,因此艾雷拉龙可能以这些动物为食,较少以早期恐龙为食。
图为:皮萨诺龙
艾雷拉龙的牙齿显示它是肉食性的。它的体型显示它是猎食小型及中型的动物。它有可能以其他恐龙为食,如草食性的皮萨诺龙。但是由于艾雷拉龙生活的时代,恐龙并未普及,主要的猎物应包括喙头龙目及合弓纲动物。从一个艾雷拉龙头颅骨的咬痕估计,它本身可能是巨大的劳氏鳄目(如蜥鳄)的猎物。
蜥鳄
蜥鳄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阿根廷。蜥鳄的身长约5到7米,如同其他劳氏鳄目动物,蜥鳄以完全直立的四肢行走。它可能以埋伏的方式攻击猎物。
在1992年,费尔南多·诺瓦斯(FernandoNovas)将艾雷拉龙科定义为包括艾雷拉龙、南十字龙,及它们的共同祖先。
在1998年,保罗·塞里诺(PaulSereno)将艾雷拉龙科意义为:包含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龙,而不包含家麻雀的最大演化支。
在2004年,麦克斯·朗格(MaxLanger)则创立了一个较高阶级的分类:艾雷拉龙下目。
艾雷拉龙是在1959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奥斯瓦尔多·雷格叙述、命名的,属名为纪念发现其化石的当地牧民VictorinoHerrera,他在阿根廷圣胡安附近的一处露头发现这些化石。发现化石的岩层(后来也发掘出始盗龙)属于伊斯基瓜拉斯托组,估计可追溯至三叠纪中后期的拉丁尼阶至卡尼阶早期。
雷格在发表艾雷拉龙的文章上,也同时命名了伊斯龙(Ischisaurus),但目前伊斯龙已被认为是艾雷拉龙的次异名,是个艾雷拉龙的幼年个体。
另外发现的两个部分骨骼与头颅骨,在1986年由奥尼拉斯·诺瓦斯命名为富伦格里龙(Frenguellisaurus),但这个物种也被认为是艾雷拉龙的次异名。
埃雷拉龙就介绍到这里,后续会更新其他龙种。